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荣耻出自良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14:25 新民晚报

  王德峰

  前一段社会舆论讲“诚信”,现在舆论宣扬“知荣耻”,这是一种观念的进步。

  提倡“诚信”二字,未曾见到明显的收效,不讲诚信的现象,仍属“司空见惯”。譬如新民晚报曾刊登一封读者来信,开车撞了老人的年轻人当面答应与之联络,事后却杳无

音信。那么,诚信之实现,当期于何时?看来,须得追本溯源才是。

  本和源在哪里呢?在于人心。

  人心何物?它如何能有诚信?是由于某种恐惧和敬畏?可是我们并没有“上帝”管着我们的心,自然也就不怕什么。确实,真正的道德原本不是出于恐惧,不是出于对某种外部权威的服从。

  所以,当从别处来看我们中国人的心怎样生发道德感。孟子讲人心是“善端”(善之根源),还说有四个善端,其中一个是“羞恶之心”。这样的心,我们能确信其有吗?人于社会中生存,总要得社会之承认,才能确认自身之价值,这便是人心,便是人心有羞恶的缘故。孟子之言不假。且中国人之人心,恐怕总是因为有羞恶之别才有道德之动因的。因而,讲诚信应当从讲荣耻入手。

  但荣耻之区分,却又有时代的差别。你看以前学习雷锋,便是光荣,现在几乎就等于“傻冒”,有时还不止于“傻冒”,而是近乎“别有所图”的。所以,真心想做雷锋者,竟不得不有所顾虑。这实在是对荣耻标准的一种扭曲。面对此扭曲,我们又该如何想呢?

  好在,真理还是在的。在哪里?在人心。荣耻之区分,归根到底,不在一时之风气,而在良知。

  说起良知,就不容你不信了。良知是不随时尚的,而是植根于生活。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中。我们受恩于家、受恩于国、受恩于族,这是谁都不能随便否认的。良知其实就源于此。良知源自我们的生命感受。所以,我们自然不忍于家人之受损,不忍于国之受损,不忍于民族之受损。这便是孟子讲的“恻隐之心”。有恻隐,才能真正有羞恶,有是非,有辞让。上面提到的那位年轻人正是良知处于未泯将灭之间。

  按照古代贤哲之言,君子之道德境界,不在于得人赞誉,而在于“不欺于暗室”,是为良知之呈现。由此我们说:荣耻出自良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