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为什么出现这么多“严峻形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18:00 光明网
许贵元

  时下,人民总有一种与“创造和谐”不相称的“忧虑感观”,甚免得有高度戒备、提心吊胆过日子的心态。

  在日常中我们随时可以发现,不论是在各级领导同志的讲话报告里,还是在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形势严峻”或面临“高危状态”的惊诧字眼。有的把问题分析得“淋漓尽致”,听了骇人听闻;有的把问题说得“大祸临头”,听了心惊肉跳。久

而久之,就难免使人们产生这样一个错觉:我们的国家难道成了“千疮百孔、难以医治”的国家了?我们的民族面临着“日益衰退、不可救药”的危险地步了?种种疑问都不足为奇。

  笔者手头就有两个突出的典型实例。来自3月1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说,2月28日发布的我国首部《环境绿皮书》指出,中国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呈积重难返之势。绿皮书强调指出,我国环境事故进入高发期,呈一触即发的危险态势。专家分析认为,我国城市水环境和空气污染的状况在2010年前仍将延续;在自然灾害和生态问题上,一方面受气候变化的影响,2005年是全球气候有记录以来最糟糕的一年,另一方面生态系统退化越来越严重,使我国的自然灾害和生态危机也开始进入高发区。总的结论是,我国环境生态进入了“高危状态”。

  另据3月1日的《深圳特区报》报道,2月26日,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公共安全专项监察行动结束。公安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当前我国公共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国民安全素质、安全保障能力及相关法制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这位负责人还列举了一些研究数字:一国人均GDP在1000至4000美元之时,安全事故处于上升期;到4000美元后,开始下降,其中,在1000至3000美元之间时,事故上升较快;过了3000美元后,上升幅度趋缓。而我国正处在事故多发期。就因为是“多发期”,所以结论是“形势严峻”。

  上面说的不外乎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面临的全局性的“问题”。但充满“政治色彩”的“严峻形势”或“高危状态”更是比比皆是。仅以反腐败斗争而言,各级纪委在发文件或领导报告中,我们也经常看到“形势严峻”的分析和定论。如雷贯耳的是有这样几种说法:就干部队伍来讲,有的说“无官不腐”,大小干部都贪;就岗位来讲,说“县委书记的岗位”是“腐败高发区”;后来有扩展到组织部长、人事厅(局)长、交通厅(局)长、财政厅(局)长、国、地税局长;公检法是更“厉害”的腐败部门;再后来把高校也列入了“腐败高发区”。最后干脆下一个“一网打尽”的结论:“腐败普遍论”。

  笔者在想,国人面临这么多的“严峻形势”就够担心的了,再加上个“无官不腐”的“腐败普遍论”,你说叫人头疼不头疼?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你能随意说是“假”的吗?要说不够准确和精确还能说得过去;民间关于“腐败”的种种说法和议论要说有点儿“偏激”还在常理之中,但也不能全盘“一概否定”。

  众所周知,社会是一个“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社会有“病”是正常的发展规律,不仅需要我们正确地加以审视和对待,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共同“把脉”,找准“症结”去积极医治和根治。如果我们把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分析透彻,有利于我们提高认识,增强忧患意识,统一思想,其初衷是好的,不必更多地指责和非议。但关键是我们怎样去“面对”和“应对”的问题。从常规来看,我们不论制定规划,还是搞什么安排设想,总是有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工作措施,都是“成龙配套”的东西。可是,一旦落实起来,往往留于形式主义,不注重抓落实的现象经常发生,屡见不鲜。甚至“说一套、做一套”、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的更是司空见惯。有的领导不愿意“摆问题、找差距”,怕影响“个人政绩”和“政治升迁”,甚至千方百计“掩盖”问题,压制民主;有的故意把“形势严峻”说成“形势大好”,把“存在问题”说成“继续努力”、或“加以改善”;更有甚者,愣是把“问题”说成“成绩”,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由于上述种种违背历史发展规律、扭曲人生和辨证思维的行为,屡屡给人们蒙上了“模糊”的面纱。

  话又说回来,既然我们面临“形势严峻”或“高危状态”,那么,我们的唯一出路只有靠“改革”了,而且必须是伤筋动骨的“真改革”。只有通过真枪实弹地深化改革,消除体制上的各种弊端,焕发和激发发展活力;同时,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凝聚全社会和全民族的创造力,同心同德,力破攻坚,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励精图治。这样,我们才能变“形势严峻”为“形势大好”;变“高危状态”为“高度稳定”,才能把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