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两个重要环保指标为何反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3日06:28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两个重要环保指标为何反弹
阳光、空气和水是生命的三个基本要素。国家环保总局今天召开的新闻通气会透露,“十五”期间,衡量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二氧化硫和衡量水体质量的重要指标COD(化学需氧量)两个指标一个不降反升,一个没有如期下降。

  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记者为此专访了中国环境规划院副院长邹首民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朱建平,请他们分析个中原因。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二氧化硫越排越多

  据初步统计,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549万吨,超过总量控制目标749万吨;比2000年增加了约27%。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居高不下,这导致原本主要在南方出现的酸雨,从2004年开始,有向北京、辽宁、吉林、陕西等北方地区“推广”的趋势。

  朱建平分析说,影响二氧化硫控制目标完成的原因有几大方面。

  首先,能源消费超常规增长,导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失控。国家环保计划中二氧化硫控制目标的确定是综合考虑了《“十五”能源发展重点专项规划》、《煤炭工业“十五”规划》和《电力工业“十五”规划》等做出的。但是,“十五”期间,国民经济保持年均9.48%的持续高速增长,高能耗、高物耗、污染重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对能源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十五”期间的能源需求弹性系数实际达到1.6,是规划预测的4倍。2005年全国的能源消费量达到22.2亿吨标准煤,比2000年增长了55.2%,其中煤炭消费21.4亿吨,增长了近9亿吨,增加量超出规划8倍;煤炭消费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68.9%,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同时,生产活动的整体技术水平较低,能源消耗量大,污染物排放量大。

  火电行业是二氧化硫排放的主要来源。2000年,我国火电装机容量2.38亿千瓦,消耗煤炭5.8亿吨,到2005年,火电装机容量达到5.08亿千瓦,超过规划约1亿千瓦,消耗煤炭11.1亿吨,增长近1倍。能源消费的超常规增长和火电行业的快速发展是导致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其次,脱硫项目建设滞后于总量控制要求。“十五”期间,火电行业的脱硫改造等重点工程项目进展不理想,计划要求削减105万吨二氧化硫的任务只完成约70%,脱硫项目的安排大大滞后于总量控制目标的需求。脱硫工作缺乏资金和政策支持。大部分地区未能对现役火电机组脱硫的上网电价予以落实,造成老机组脱硫建设缓慢和运行效率低下。

  第三,电厂脱硫建设和运行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在脱硫市场突然剧烈膨胀的情况下,市场运作不够规范,造成脱硫工程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许多脱硫项目建成后无法正常运行。同时,由于脱硫设施在短时间内大量建设,维护和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设施建成后效率低,故障发生率高,达不到应有的脱硫效果。

  工业污染未治生活污染又增

  2005年全国COD排放总量约1413万吨,与“十五”提出的1300万吨的总量控制目标相差115万吨,仅比2000年(1445万吨)减少了2%。

  邹首民分析说,COD控制指标未完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十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未达到预期目标。造纸工业是排放COD的重点行业,草浆造纸是污染水环境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纸及纸制品需求强劲,产量从2000年的2487万吨提高到2003年的4849万吨,2005年预计会超过5000万吨。造纸行业的快速发展,污染治理设施没有能够完全及时配套,造成占全国工业COD排放总量半数以上的造纸行业的排污总量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是全国COD控制目标没有完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工程项目的完成情况不理想。截至2005年底,列入计划的2130项治污工程,完成1378项,仅占总数的65%。完成投资864亿元,占总投资的53%。由于工程项目的进展不理想,造成仅有60%的水质监测考核断面达标,重点流域中仅有淮河流域完成COD削减目标,

  其余大多差距较大。

  此外,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难以满足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尽管近几年我国污水处理厂建设在加速,污水处理能力在逐年提高,到2004年末,我国共有城市污水处理厂637座,形成污水处理能力4255万吨/日,比2000年增加污水处理厂236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447万吨/日,但由于资金相对短缺,目前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速度滞后于人口的增加和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城市生活污水随着人口的增加不断增加,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速度大大滞后于污水处理厂建设速度,导致生活污水收集率不足;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缓慢,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化学需氧量控制目标的实现。同时,污水处理收费偏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污水处理厂的有效运转。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