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处变不惊化危为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3日09:32 南方日报

  灾害风险管理

  段华明

  近期来,群体性事件在我国一些地方呈上升势头,有些是可以预料到的,有些是难以预见的。分析原由,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并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各项改革不平衡,使

得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种矛盾交织缠绕,极容易导致紊乱、摩擦和脱节。即使我们各项工作都做出了很大努力,也不可能完全避免突发事件和预料之外的情况。

  以往的实践表明,每当发生较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时,很容易导致政策上的大幅度摇摆,造成不必要的社会紧张,严重时还会出现暂时的倒退。这说明,我们领导体制的应变能力还不足以恰当妥善地处理事态的非常发展。在不安定因素甚多、社会风险几率增加、比以往更带有连锁反应特点的环境下,提高党政领导体制的适度反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以期在面对可能的和已经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时,能够保持实事求是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沉着应对,因势利导。否则,就很难对事态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也就有可能作出过度反应。

  因此,各级党政领导应当理性地看待群体性事件,认真研究群体性事件的规律和特点,积极探索应对战略和策略,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力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减少其造成的危害。这至少有两点需要冷静清醒地把握。

  其一,大量的群体性事件仍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这应是我们的一个基本认识。有些“意外事件”实际上只是与我们的陈旧观念相冲突罢了,用过去的观念衡量似乎是不可思议,但以现代眼光来观察却不难理解。各种突发事件实际上也暴露了我们体制上的某些不完善之处,或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之处。因此,我们应善于化被动为主动,把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过程变为改革领导体制的契机,化危为机,除弊兴利。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05年的“城乡居民社会态度调查”发现,群众的满意程度和当地GDP水平没有显著关系,但与当地政府的政策和行政措施显著相关。因此,各级各部门在决策时,要学会正确处理人民群众各种利益之间的轻重缓急关系,使出台的政策、采取的措施和作出的部署,真正合民心、顺民意。在建设和发展问题上,一定要考虑社会和群众的承受能力,决不能以影响稳定、影响安全为代价去搞建设和发展。同时还要弄清楚,群众利益无小事,人民群众利益往往大量地表现为现实利益,人民群众没有耐心等待将来去实现他们的具体利益,得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和发展中不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逐步走向长远利益。

  其二,任何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措施,都不得危及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都不能改变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这是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原则。张德江同志有名的硬话就重申:“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路还得修,工程还得上。”我们务必始终牢记党的经典论断: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举措不能影响改革和发展的进程,这是基本的前提。因为向前进势必会有风险,但停顿是没有出路的,求稳怕乱、裹足不前要不得。正确的选择是,不管风吹浪打,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决不为一时情势所迫而朝令夕改。要使党政领导体制的应变能力与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相适应,有力而恰当地控制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速度和重点,保持和创造有利于改革和发展的大气候,形成和维系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社会环境。

  中国正当结构转型和改革攻坚之际,按照社会政治学观点和世界现代化历史经验,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今天大门被围,明天交通堵塞,其实都是比较正常的。我们应当学会在处理矛盾冲突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持久的稳定。否则,那种表面的、被动的稳定,迟早会出大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和推进发展,方为解决群体性事件的灵丹妙药。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所教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