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网络扰乱视听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3日14:49 温州新闻网

  4月3日,知名经济学家樊纲在某报的论坛上就网民与改革的问题发表看法,称“网民不能以民意代表自居”,“政府不能仅以网上的舆论来左右自己的政策”。5日,网友cfd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上发表题为《不能让网上言论左右国家政策!》的帖子,赞成樊纲的观点,并提出“(网络)这个新事物中包含着一些新的问题,一些人在网上攻击改革开放,乱发表意见,搞得决策者无所适从。”(2006年4月12日《信息时报》)

  樊纲及网友cfd代表了一部分人对网络的某种看法:网络“包含着一些新的问题”,网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能以民意代表自居,更大的民意在网外,网民“乱发表意见”,“搞得决策者“无所适从”。

  网民果真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搞得决策者无所适从”,说明网络,或者说民意确实在影响决策,那么网络确实在推进社会民主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应该是件可喜可贺的事。可是网络还没有影响决策,就已经被一些人归入了扰乱视听一类,网民已经被定格为“特殊的群体”,这“特殊的群体”是什么样的群体呢?是“毫无自律可言”、“根本不负责任”的人群。

  “根本不负责任”的人岂能以民意代表自居,可问题是,网民以民意代表自居了么?或许会有,但我想绝大多数人还是在表达个人意见,提出个人对国家社会的看法,所有这些“个人意见”同样汇成了巨大的民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民意,是轰呜作响的民意,是显现在决策者眼前的民意,是有可能触动决策者心理的民意,而不是被遮蔽的民意。

  我所说的被遮蔽的民意恰恰就是樊纲所说的、网外的“更大的利益群体”——多数的农民、民工等等。决策层固然要听听他们的心声,可是他们的心声在哪里,我们听得到么?我们不防设想一下,一个不会上网的农民、或者城市下岗工人,他们要反映自己的声音有几种种渠道:亲自找领导反映;给领导或上级部门写信;到政府信访部门上访;投书报纸杂志等等。这恐怕代表了广泛真实的民意,但是这些民意传达出去以后,是否能得到回应呢?有多少声音会传到决策者耳朵里?有多少能够左右决策?有多少因为种种原因被截流在半途而不了了之?最后真正有些传出去了、传上去的声音微乎其微,细如蚊蝇,更多的农民、民工甘脆做着“沉默的大多数”。“更大的利益群体”不仅没有更大的声音,还被某些话语霸权所截流和淹没。无怪乎连我们的温总理也要听真话,为什么他要听真话,为什么他听不到真话?不就是渠道太少或不畅么!

  现在有个稍为畅通一点的渠道--网络了,却有人站出来说那是扰乱视听的东西,既是扰乱视听的,去年温总理为什么还要与网民对话呢?这说明网民至少代表自己这部分人的民意,这部分人的民意也要受到尊重,也说明决策层需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网民良莠不齐,言辞可能比较随意偏激,但不乏真知灼见,是整个社会声音的重要组成部分,决策者也要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去其槽粕,以图达到兼听则明的效果。

  把网络视为扰乱视听的人,既低估网民的心智,也低估了决策者的智慧。且不说网络能否影响决策,就算网民的声音环绕于决策者耳际,决策者也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力,怎么可能听风就是雨?如此的决策者怎可能让人放心?

  那些把网络看成扰乱视听者,无非要大家沉默,做沉默的羔羊。关于沉默,鲁迅早就告戒过我们,“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灭亡”。南方网廖保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