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农村“急救”与“农转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3日18:00 光明网
严雨龙

  事非身经,有些就不知其难,更不明个中曲折。前不久,乡下一个亲戚遇车祸,伤势严重,十万火急;笔者急忙求助省市大医院,请得两专家,连夜驱车赶到当地县医院。专家一察看伤情,立马阻止医生手术准备,称马上手术后果严重应怎么怎么。事后问专家,专家感慨:“面对生命,家属医生谁不急,为了争取时间,就基层医院条件而言,尽最大努力,也只能那样。”

  专家的话应该琢磨值得深思。当然,不能责怪当地县医院草率行事,不计后果;他们也没有别的更好办法。要争取时间,要尽最大努力,而伤者又不能转移,情势危急,正如专家所说“就地解决,也只能那样”。再推己及人,访问了一些农民。他们反映,现在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各级各方面的关注重视,有许多很好政策措施,如鼓励城里医生下乡“支医”,农民医疗保险等等,对此农民打心眼里高兴。但是农民还有切切实实忧虑,他们说小病小痛,不算什么,没那么金贵,再说那也用不了几个钱,赤脚医生、卫生所院都能解决。大病重病,可以到大医院找名医,无非难在钱上;怕的还是急病和事故,有时那是有再多的钱也没办法,有时也只能听天由命。

  显然,这里农民所说的“有时”并非是很少见,农民的所“忧”也并不是得寸进尺。由此,我们是否还应再进一步地问——“有时”原本不该有的后果,会不会就因为当地的人力物力所不及,而被“误”被“急”了呢?

  就拿农民“急救”来说,这的确是件犯难的事。实际上所有的问题都集中于必须“就地”而又就地解决不了。医疗设施设备陈旧落后,是因为财力有限;那么医护技术水平呢?基层医生告诉笔者,他是常常要面对“急救”的,但他不是专家,专家却是很少能碰上急救的。专家在大医院那么远一般急不来也急不着,象他这样的医生想成或有可能成或快要成专家了,那必定是要到大医院去的,到了大医院容易成专家,专家了那就“走穴”到基层。医护技术水平,很大程度上在于临床,从这个角度上说,其实基层医院是在源源不断地向上面大医院输送“技术”。

  这种技术专家“农转非”现象,在农村医疗卫生领域是比较突出的。“就地”缺技术缺专家,并非“就地”不能“长”,而是“长”了就流失,大医院的许多技术、专家曾经也是“长”于“就地”,只是后来“长”出来——出息了就出走了。

  “农转非”现象,在农村其它领域也较普遍。农村教育之所以难“优质”,关键还是农村教师一“优秀”就进城,稍有办法就往城里走;农村学生,家庭条件好些的也是千方百计地要“优秀”到城里去。这样农村教育留守的是“困难”教师“困难”学生,学校“困难”就不奇怪了。“农转非”还流动在农业技术、农技人员及农村资金上。当初为了使更好的安心专心于农村,出台了特殊政策,“农转非”了一批农技专管员,后来时过境迁,大多却真的“农转非”“非转干”了,真正专心于农事的少而又少。由于城市基础建设等原因,相当的部分原应该属于农村的土地、资金,也跟着“农转非”了。

  农村教育卫生农技土地资金如此“农转非”,农村干部队伍也有这种倾向。基层群众“有时”遇到其它急、难、险、重的事,往往“就地”也难解决,需要上面“专家”(领导)开药方(作批示指示),或者大“专家”巡诊(大领导现场办公)。原因也在于农村干部“进步”的唯一通道便是进城,优秀就是离农。有些权力与物力基层更急需更能人尽其才物尽其值,但往往又集中和闲置半闲置在上面。

  这种出息便出走,出息就流失的“农转非”,根本在机制和制度。因此,解决农民或者说基层群众“急救”难,加大新农村建设,靠有数的“送”和“支”和“派”等等“反哺”,无济于事。还是要从当地的土生之后能“土长”着手,从城市与农村的正常性制度化的“对流”上开渠引导,这样农民可以得到更多的及时雨,有个突发伤病,就能快速反应,精确处置。如果干部能“就地提拔”——提级不动职,多些“就地”(同在基层内)交流,多些上下“对流”交流;其他优惠政策也向农村教育卫生农技等等倾斜,并落实“保护”性措施,使得安于农村的科技及人员,同样优秀,同样有利。那么基层就能多留住些“专家”,技术含量也会不断高涨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