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探寻“天脉传奇” 晨报红网青藏铁路采访团出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3日22:25 红网

  

探寻“天脉传奇”晨报红网青藏铁路采访团出发

  (4名记者即将踏上征程。记者殷建军摄)

  红网4月13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杨过 邹容 谢功梅) 7月1日,开工5年之久的青藏铁路将正式通行客运列车。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里程最长的铁路,被世人誉为中国的第二

条长城。

  因为青藏铁路的即将通车,世界对青藏高原的关注,也骤然变得强烈。

  湖南人更是如此,因为在修筑那条1142公里的高原铁路中,“不乏湖南人的身影,也不乏湖南造的机械”。

  这是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长、湖南常德人黄弟福的评价:“除了湘军最为集中的打通昆仑山隧道的中铁五局,其实在整个青藏铁路建设全线,都有很多湖南人。”

  潇湘晨报、红网的4人采访团,13日启程,踏上青藏铁路,探访湘籍建设者。省委宣传部副厅级研究员蒋祖烜,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常务副总经理、潇湘晨报社社长、红网董事长龚曙光,三一集团执行总裁向文波,中铁五局一公司总会计师常钢,西藏山南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孙先富等参加出发式,并向采访团授旗。

  采访团首站是青海的格尔木。他们将沿着青藏铁路的修筑方向,翻过亚洲最长的山脉昆仑山,进入藏羚羊的天堂可可西里,来到母亲长江的源头沱沱河,翻过“伸手把天抓”的唐古拉山,穿越藏北羌塘高原,再走那曲,历羊八井,达终点拉萨。

  在1142公里长的铁轨上,记者将用笔和镜头,既要见证中国筑路铁军的精神、湖南籍建设者的勇敢、湖南机械的高原逞威,又要描绘青藏高原那独特美丽的风情,展现建设者如何克服高寒缺氧、多年冻土、脆弱生态这三大世界性难题,建成令全球折服的青藏铁路。

  晨报和红网还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找到那些曾冒着生命风险,战斗在青藏线上的湖南建设者,特别是那些不在册却干了脏活累活苦活的农民工兄弟。

  如果你的亲人或你身边的朋友是这样的勇士,请你告诉晨报和红网。我们将用文字、画面和情感,铭记那些参与了创造世界奇迹的湖湘名字。

  以巨人姿态,展现湖南形象

  “青藏高原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梦想,都是一种传奇。今天我们在这里,为一条在世界上可以称得上天路的高原铁路采访团壮行,心理充满的希望和期待。”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常务副总经理、潇湘晨报社社长、红网董事长龚曙光在出发仪式上说,“有人说,湖湘文化在今天有些式微,湖南对中国的影响在边缘化。而就在这一次青藏铁路的建设者当中,就不乏湖南人的身影。他们在高寒缺氧的生命禁区里,不仅靠顽强和勇气,而且以技术和智慧,参与天路的修筑。他们再一次以巨人的姿态,展示了湖南人的形象。”

  龚曙光认为采访团的使命,不仅仅是记录中国人在生命禁区修筑了世界上最高、最长的铁路,更重要的是要为千千万万的建设者特别是湘籍建设者作史,这才是《潇湘晨报》和红网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媒体,勇于担当的事情。

  “晨报2000多名员工和我的心情一样,共同为湘籍建设者在青藏铁路建设中表现出的敢打硬仗的精神而骄傲,为他们创造的彪炳业绩而自豪。”龚曙光希望这组报道,能拉近青藏高原和湖湘大地的距离。希望有更多青藏高原的人来湖南,也希望湖南人永远都是青藏高原建设者中的生力军。

  在湘江边立块“昆仑石”

  省委宣传部副厅级研究员蒋祖烜为采访团授旗,他说:“参加晨报‘天脉传奇’青藏铁路采访团出发仪式,感到特别兴奋。我认为这个报道策划很有意义,一是精神升华之旅。到青藏高原上采访写报道,可以拉开与平日琐碎、庸常报道的距离,展现青藏铁路建设者的奋斗、奉献的精神品格,以此来升华读者的品味,报纸的品味。二是认识青藏之旅,通过报道,让读者了解在海拔那么高的地方如何建铁路,帮助大家更多地了解青藏高原,了解西藏。三是宣传湖南之旅,这次采访既是宣传青藏铁路上的湖南建设者的过程,更是宣传我们是湖南新闻媒体的契机。”

  蒋祖烜认为这组报道还要注意四个结合:一要把西藏精神和湖南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西藏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湖南精神顽强拼搏、能打硬仗,报道要寻找这两种精神中共同的时代特点。二是要把报道青藏铁路这一伟大的工程,和报道青藏高原的巨变、独特的风情结合起来,让读者更多地了解西藏。三是要把大型报道与日常报道结合起来。除了在一定时期集中版面报道外,还要在五一节前不间断报道,形成一个青藏铁路报道热点。四要与其他媒体结合起来,可以与红网、湖南手机报结合,丰富报道形式,还可与电视、广播甚至其他兄弟报纸连合,形成报道青藏铁路的合力。

  蒋祖烜还对报道活动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为青藏铁路的湘籍建设者颁发纪念章。二是将青藏铁路的报道集结出版成书,把所有参建青藏铁路的湖南人的名字都收录其中。三是去年湖南经视在湘江风光带上立了块“湘女石”,纪念上天山的八千湘女;今年可以在湘江边上再立块“昆仑石”,纪念为青藏铁路付出艰辛劳动的数万湘籍建设者。

  七成混凝土设备出自三一重工

  据统计,在青藏铁路建设工地上,70%以上的混凝土设备都出自我省的三一重工。也正是由于三一的卓越表现,在这条世界上最高的铁路建设中,混凝土设备竟没有一台是洋设备。

  三一何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三一集团执行总裁向文波解释了其中缘由:“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在那里用的是谁的设备,影响的可是国家声誉。所以我们对此非常重视。青藏铁路还没动工,我们就成立了高原工程机械研究所,专门针对高原氧气稀薄、气温超低,改造施工机械。我们还在青藏铁路施工一线设立办事处,现场排解技术难题,宣传设备的性能。”

  在出发仪式上,向文波赞扬晨报和红网的这次青藏铁路采访非常有意义:“青藏铁路既是我们中国的骄傲,也是我们湖南人的骄傲,在那里有我们的建设者,有我们的施工机械,可以这么说,在青藏铁路建设工地上,到处都能看到三一生产的设备。”

  向说自己一直坚信晨报会成为中国最成功的媒体之一:“因为她具备许多成功的要素,首先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这次采访青藏铁路,关注湘籍建设者,体现了一家权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铁道湘军突破生命禁区

  中铁五局集团一公司总会计师常钢曾三上青藏铁路建设一线,他是以建设代表的身份参加首发式的。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最高、最长的高原铁路,中铁五局参加的是其中最重要的工程之一,1686米长的昆仑山隧道,海拔在4600至4800米。在那样的高度,机械效率只有平原区的30%,人的效率就更低了,行走都非常困难,别说干重体力活了。”常钢说,“青藏高原地质复杂,高寒缺氧,多年冻土,但我们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创造了人间奇迹,谱写了一曲湘军赞歌。”

  打通昆仑山后,中铁五局总结了一公司的“敢为人先、坚忍不拔、吃苦奉献”的昆仑山精神。常钢昨天解释说,“这其实是湖南人敢打硬仗的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晨报和红网在青藏铁路通车之际,还没忘记铁路湘军在青藏高原上留下的身影、创造的业绩,我们对此深表感谢。”

  记者感言

  昆仑山仍在 铁路修到了拉萨

  美国火车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瑞士一位权威隧道工程师评论:“穿越昆仑山的岩石和坚冰根本不可能。”

  今天,昆仑山脉还在,但铁路已经修到了拉萨。而穿越昆仑山脉,打通那里的岩石和坚冰的,就是一支铁路湘军,他们的大本营—中铁五局一公司,就在长沙的洞井铺。

  2002年的8月,我曾在昆仑山那海拔4767米的隧道里,亲眼目睹铁路湘军背着氧气瓶作业。去年12月,同样的画面出现在中央电视台荧屏上,感动了整个中国。

  此行西藏,我希望我和我的同事,能将那些真正感动生命的风景,能将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中的湖南特色展现给读者。(邹容)

稿源:红网 作者:杨 过 邹 容 谢功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