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1亿扶贫款引来“怨声一片”的教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4日09:53 新华网

  余丰慧

  6年前,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原定西县)争取了一笔亿元扶贫贷款给农民修梯田、打水窖。6年后的今天,这笔巨额资金不仅没给农民带来“福音”,反而引来当地农民、银行和村干部的一片骂声:许多农民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背上了巨额债务,银行发放的扶贫贷款大量悬空,乡村干部为完成上面交代的任务强行发放扶贫贷款……(4月14日新华网)

  扶贫款主要是用来帮助贫困地区(国务院确定的贫困县和省政府确定的贫困县)通过发展生产、改善生产条件,脱贫致富。为争取到扶贫款,一些地区想尽了办法。然而,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好不容易争取到亿元扶贫贷款,村民和村干部本该高兴才是,想不到却引来“怨声一片”,并且使这笔贷款债务悬空,归还无期,还有可能形成巨额不良贷款。1亿元扶贫贷款竟使当地很多农民提心吊胆,生怕银行逼债而走投无路,而且使银行8000万元资金遭受损失,还让大量基层干部被农民背后戳脊梁骨。当地政府可谓干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笔者注意到,1亿元贷款之所以引来骂声一片,主要原因是,当地为争取扶贫款而争取扶贫款,根本就没有经过缜密论证的贷款项目。现在,扶贫款的发放要求是,资金随着项目走,也就是说,先评估论证好项目,经过层层审查上报同意后,才根据该项目的资金需求发放扶贫款。就像农行甘肃省定西市分行副行长员建华所说,国家当时下达了如此巨大的贷款任务,可当地各级政府根本没有准备好项目。其次,就是百姓不自愿,出现了扶贫款下来后百姓却唯恐避之不急的情况。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贷款债务强行落在了百姓身上。再次,根本就没有向百姓讲清楚扶贫款与救灾款的区别。扶贫款是生产性资金,最终是要归还的;救灾救济款是救济性资金,一般不需要归还。农民误认为是救济性资金,根本就没有还款的思想,现在到期了银行上门讨债,百姓当然会不认账。

  1亿扶贫款引来“怨声一片”的教训是深刻的。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财政、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民营投资者以及外资等必然要在农村投放更多的资金,如何用好、用活这些资金,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政府需要建立既尊重农民意愿,又符合经济规律,真正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一套新机制。切忌违背农民意愿,盲目上项目,揠苗助长,搞“大跃进”式的运动。同时,必须坚持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农民教育、卫生、医疗和各种农业补贴等公益性项目;政策性银行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等期限长的项目;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资金是完全的商业性资金,主要支持农民、农村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必须向农民讲清楚不同资金的性质,特别要区分清楚救济救灾和必须偿还的商业性资金。否则,不仅白花了钱,还让农民遭了罪,降低了基层干部在农民心目中的威信。

  汲取这些教训,以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巨额资金不蹈类似“1亿扶贫款引来‘怨声一片’”的覆辙,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新问题,也是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相关报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