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半学生相信"重生" 小学启动"死亡教育"课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4日13:56 东方网

  昨天,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完成了该校“死亡教育”的前期调查和教案设计,这一踏足教育“禁区”的课程即将开展。该校德育教导主任竺平告诉记者,“在青少年自杀率呈上升趋势的今天,知死才是他们知生、爱生的必要条件。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死亡的认识不科学。因此,学校计划开展死亡教育。”

  调查生命能否重生

  

  学校曾对五年级153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在对“人失去生命后,是不是可以重新获得”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有一半的学生回答是“不肯定”或是“肯定可以重新再活”。还有不少学生回答“如果死了,好人会上天堂,坏人会下地狱”、“如果是个好人,就能再活一次”……

  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孤单、挫折、压力、痛苦或不被理解”,甚至一部分学生有过自杀的念头。

  教师探索课程设计

  

  在一份“死亡教育设想”的教案中,记者看到了四个教育环节:生命来之不易,生命需要呵护,生命是宝贵的财富,死亡意味着什么。竺老师解释说:“生命来之不易”环节要告诉学生,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非常幸运的;“生命需要呵护”想让学生用摄像的方式记录父母的操心;“生命是宝贵的财富”要使孩子知道,遭遇意外、歹徒后,保护生命是第一位的;“死亡意味着什么”是希望孩子获得对死的科学态度,但不希望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整天念叨着“生生死死”,因为死亡教育的目标是让孩子更加珍视生命,爱生,乐生,提升个体生命的价值。

  “我们认为,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种形式。”竺老师说。在教学形式上,黄浦区一中心小学计划采用师生交谈、做实验等方式。“我们想让一个种植绿豆的实验贯穿整个教学课程,‘从一缸绿豆中挑出一颗’让孩子体悟生命得来的幸运,随后让学生为它起名,浇灌,观察它的发芽、生长,直到死亡的过程,从中感受一个生命的历程。”这些新形式也受到了学生的支持欢迎。

  还要解答人生意义

  对于这一课程,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认为:在小学开展死亡教育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个阶段,即突然意识到,“自我”是独一无二的,他不是肉体,他会消失,且不会再来。随着少儿日益早熟,这一自我观念在小学阶段就可能形成,因此,死亡教育来得很及时。

  但是,王老师认为,死亡教育不能停留在概念教育上。孩子认识到不能重生,并不意味着他们从此热爱人生。人最看重的是生命的意义,而非生命的自然状态。因此,死亡教育的根本指向是人生的意义,也就是“终极关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