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多听听这样的“声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4日16:03 四川新闻网

  “不要忘记饥饿的感觉”——听到这个“声音”,我心里为之一震。多么熟悉的声音:这是小时候母亲在饭桌旁最爱说的声音,是小学老师站在破旧讲台上经常讲的声音,是我出生的那个山村很长时间里人们眼睛里无声的声音。

  这“声音”是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坚发出的。(详见4月4日人民日报第十版“声音”栏目,见图)

  作为国务院专管扶贫开发的官员,刘坚目睹和掌握中国农村贫困状况肯定很多,某种程度上可能过多地看到了贫穷,因此,他把“不要忘记饥饿的感觉”作为向社会发出的恳切的呼吁。我在想,是不是类似于“饥饿的感觉”只有负责扶贫的官员才能体味到?才有感触?才有责任向社会呼吁?已经淡忘了饥饿感觉的人们、以及从未有过饥饿感觉的人们,是否也能想到尚未脱贫的人们的饥饿感觉呢?怎样才能在自己没有饥饿感觉的状况下还能想到这种感觉呢?

  下基层,到偏远的农村做亲身的真实体验,当然是了解贫困最直接的方法。但大多数人恐怕难有这样的机会,因此,能听到更多关于扶贫的声音,是唤起人们关注贫困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年来,呼吁重视贫困的声音是很多的,最打动人、并且唤起人们扶贫行动的还是那些朴实的、不修饰不作秀的、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的声音。这些声音,能直接进入人们心里,并留下长久的回声。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的声音,就是这种打动人的声音。

  “不要忘记饥饿的感觉”,这声音应该唤醒我们关注贫穷的责任。全国2365万食不果腹、衣不保暖的父老乡亲的现状,就是我们当年的经历。已经没有饥饿感觉的人们,多从锦衣裘皮中拿出一缕,少在豪门华宴里浪费一粟,就能资助一个贫困家庭的学生学一门技术,从而冲破这个家庭的“贫困恶性循环”;就能帮助西部乡村打一口水窖,虽然远不及城市自来水水质,但能解渴、熬粥。这声音应该唤醒我们勤俭节约的良知,常想想双手像树皮一样的农民,怎样在酷日下寒风中提一罐凉水、揣两个窝头,一锄一镐地耕作……金钱不是耻笑勤俭的资本,金钱更买不到浪费的权力,经济学上的法则永远不能取代人的良知。

  多听听这样的声音,可以让我们清醒。贫困地区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重点,消除贫困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把目光投注于“新”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许多地方的新农村建设就是要从解决水窖、吃饱肚子这些距离多数中国人记忆渐远的地方起步,更加深刻地体味中央一再指出的新农村建设是长期任务的内涵,把改变贫困村、建设新农村的脚步走得更稳更扎实。

  不要忘记饥饿的感觉,就是不忘一种责任、一种良知。饥饿离我们大多数人远了,但我们的责任不能走远。

  为了最终消除2365万人饥饿的感觉,还不能忘记饥饿的感觉;为了不再经历饥饿的感觉,永远不要忘记饥饿的感觉。(阎晓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