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信用评级机构在竞争中才能壮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5日06:00 光明网
马红漫

  国内的信用评级大大落后于市场需求的不良结果就是,一方面影响了债券市场,特别是企业债市场的迅速扩大;另一方面,使得评级的话语权全部被国际知名评级机构拥有,给国内企业海外融资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成本支出。

  作为后起市场经济国家,对于中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固然无法期望通过漫长的市场淘汰来建立行业信誉和竞争优势,但是完全寄希望于通过行政庇护,远离市场竞争,而长久地

获得“铁饭碗”也是不足取的,所以呼吁“政府驱动”来促进信用评级产业发展的同时,也绝不能忽视市场竞争。

  究竟是先规范还是先发展,一个看似难解的问题摆在了中国信用评级产业面前。

  在国内短期融资券、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产品规模迅速发展壮大的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在4月4日公布了《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不但对信用评级机构与被评级单位的经济利益关系等进行了约束,对于信用评级机构的考核体系,《意见》也进行了明确化,通过建立以违约率为核心考核指标的检验体系,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进行验证。(4月4日《新京报》)

  国内的信用评级大大落后于市场需求

  信用评级机构通过介入金融市场的借贷关系,运用相对科学的评估方法对借债方的违约风险进行揭示,为金融市场定价提供判断依据。目前中国的信用评级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产业内具有高信誉度和知名度的评级机构缺乏,而同时,经济发展对于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的发展呼声很高。

  作为债券市场发展的一个必要环节,国内的信用评级大大落后于市场需求。其不良结果就是,一方面影响了债券市场,特别是企业债市场的迅速扩大;另一方面,使得评级的话语权全部被国际知名评级机构拥有,给国内企业海外融资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成本支出。从这个角度上讲,《意见》的出台,反映了央行在信用评级市场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对于国内信用评级企业规范发展壮大的期望。

  但是,中介机构的立身之本在于独立和公正,因此必须是完全超脱于市场交易主体,同时不受经济利益约束。而为了实现这一要求,对于市场中介机构必须建立以惩罚、约束为主旨的监管机制。

  市场还缺乏对于信用评级机构的自发淘汰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相应的监管手段有行政监管和市场监管之区别。从《意见》反映的监管手段和信用评级产业发展的特征来看,央行的监管属于行政监管,而与此同时,相应的市场惩罚监管机制则是缺失的。也就是市场还缺乏对于信用评级机构违规、失信、能力低下的自发淘汰能力。正是由于这种自发淘汰能力的缺失,使得《意见》看似严格的监管准则还没有切实有效地击中信用评级产业发展的要害。

  事实上,对于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相关管理部门一直处于一种矛盾的状况,一方面希望通过强化对于信用评级市场进入的限制,来实现既有评级机构的稳定和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又期望能够通过对信用机构的严加约束和考核,充分发挥其市场竞争作用,实现市场中介的积极作用。

  前者的典型表现,就是目前中国信用评级产业的规制,基本采取管理部门的行政手段调控,比如各地的央行分支机构对于贷款信用评级资质的认可,比如对于短期融资券评级资质的认可,基本上以历史留存的比如中诚信等几家评级机构为主。而对于信用评级产业新进入者,则会遇到认可规定的限制,根本无法介入市场竞争。

  既然市场化的竞争过程被人为省略,那么市场必然会做出不利的反馈,以实行时间较长的贷款企业评估制度为例,贷款余额超过一定限度的企业必须参加信用评级,而且每家贷款企业的评级机构是由地方人行指定的,即便贷款企业对于该评估机构的水平和信用不满意也无法自主选择更换,市场化的淘汰机制无法发挥效应。由此,作为被评估对象的贷款企业往往对于评级并不热心,而银行在贷款发放审核操作中,更加注重自己的内部评级和信贷员反馈的信息,并不充分认可、采信信用评级机构提供的外部评级报告。正是针对这样的局面,管理层才考虑通过考核违约率等内部淘汰、竞争手段来加以约束和提振信用产业的能力和形象。但问题是,由于市场竞争的自发淘汰功能无法发挥,因此简单依靠内部改良是无法解决信用评级产业的根本问题的。

  今天看来风光无限的标普、穆迪等行业翘楚,也正是依靠自身高水平评级能力和市场信誉,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其间,更多的信用评级机构则被市场力量淘汰。

  目前可能是彻底放开信用评级市场的良好机会

  作为后起市场经济国家,对于中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固然无法期望通过漫长的市场淘汰来建立行业信誉和竞争优势,但是完全寄希望于通过行政庇护,远离市场竞争,而长久地获得“铁饭碗”也是不足取的,所以呼吁“政府驱动”来促进信用评级产业发展的同时,也绝不能忽视市场竞争。

  事实上,如果作为信用中介的群体成为了行政保护的既得利益群体,则对中国的整个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可能是有害无益的。在中国目前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的银行体系和行政主导的债券发行制度下,国内的信用评级机构并没有经历过市场化的考验,在这样的格局下,简单地通过违约率进行考核,最多只能发挥内部筛选作用,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机会则可能被浪费。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目前发展的格局恰恰可能是彻底放开信用评级市场的良好机会,因为可以较为平稳地实现信用评级机构从行政“襁褓”走向市场竞争。

  信用评级产业固然需要政府力量的扶持,但是同时也应该开放市场竞争,双管齐下才能够实现产业发展的理想前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