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按人口比例招生”是不顾现实的冒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5日08:30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日前,中国法学会组织了“招改”谈公民受教育权平等问题的座谈会,复旦和中国政法大学在高招上的新尝试,成了关注的焦点。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教育部专家顾问孙东东表示,中国政法大学高招改革是不现实的,“可以说是‘大跃进’的翻版”。他认为,若真的采取按照人口比例录取的标准,青海、西藏等幅员辽阔但人口不多的省份将首当其冲受到损害(4月14日《新京报》)。

  编者:今年,中国政法大学按人口比例分配招生名额,在社会上引来一片叫好声。昨天,《今日观点》版也刊发了《“按人口比例招生”体现公平》一文。该文在指出如此做法并非尽善尽美的同时,特意强调,“相对于过去的做法却公平了许多”。作为编者,我个人也觉得,在现阶段,中国教育有许多需要改革的地方,但首先做到公平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可没想到,中国政法大学的如此尝试竟被人称为“大跃进”,任何改革都会引起争议,那么,大家又是怎么看的?

  雪里埋(网友):在孙东东教授看来,中国政法大学追求教育公平过于理想主义,面对既有的体制性障碍,有点像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所以是不顾现实的“大跃进”。他的理由在于:这样的“一刀切”,没有考虑各地教育水平并不平衡的现实,也许会走到教育公平的反面。

  果真如此吗?在我看来,在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下,评价任何一项高招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新的举措是增进了教育公平,还是无益于教育公平。如果是前者,那么改革就是值得肯定的。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中国政法大学的改革,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林金芳(大学教师):显然,“按人口比例招生”这一方案也是有缺陷的,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招生办法又怎么样呢?以复旦大学为例,2005年本科招生计划总数3400人,外地生源总数1253人,占36.9%,而上海本地生源比例达63.1%。这一次复旦“面试”招生,面试的也都是本地考生。难道这就是公平吗?这种地方保护式的招生办法应该“长此以往”吗?

  复旦大学不是“阿拉复旦”,而是全国人民的复旦大学。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是一个决策者最基本的逻辑。

  翟春阳(媒体从业者):针对孙东东教授的言论,早有网友一语道破:孙教授不是担心青海、西藏,而是担心北京、上海“首当其冲受到损害”吧?当然,也有跟孙教授持同一观点的人说:“山东、四川、河南等省的基础教育,相比于北京、上海是薄弱的;这些地方的生源相比于北京、上海也不是优质的。”可我想问的是:这样一个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呢?众所周知,中国现行高考制度是禁止“高考移民”的,河南的考生不会被允许在北京参加高考。为何不许?只有一个原因:“高考移民”生会挤占北京本地生的高招名额。为何会挤占?也只有一个原因:北京本地生考不过“高考移民”生。那么这说明了什么呢?是不是说明北京在“基础教育”上比河南等省还要薄弱?

  舒圣祥(注册会计师):在抛出“大跃进”论之前,孙东东还抛出过“炒作”论:按人口比例确定招生规模会造成当年(低水平的)“工农兵大学生”的复归,这是完全不懂高等教育的一种“炒作”。笔者一介草民,自然更“不懂教育”,但我却懂得一个最为基本的“人人平等”的道理:高考公平只能站在“人”的角度,而不能站在“区域”的角度。换言之,高考公平所要实现的应该是“人”意义上的“初始公平”,而不是“区域”意义上的“矫正公平”。按人口比例录取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人”的角度,但至少接近于这一目标。

  周明华(媒体从业者):如果说中国政法大学的“招改”是“大跃进”的话,那么,这样的剔除所有的地区差别、带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大跃进”恰恰是中国教改之幸,对处于教育不公的地区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什么时候教育主管者能体会到中国公民对教育公平的渴望“大跃进”的心情,什么时候采取非常措施,荡涤所有的管理疲沓作风,教育公正、高考公平才会真正实现。

  编者:谢谢大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