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昔日旱码头 今日金周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5日08:52 淄博新闻网

  本报讯 特约记者孙德志报道:3月15日,记者在电视剧《旱码头》剧组看到,拍摄前的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之中。随着《旱码头》的拍摄,周村古商城的旅游也日益升温,仅今年春节以来的一个多月,古商城就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1万余人次,创历史新高。“昔日旱码头,今日金周村”,已成为周村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2004年适值周村开埠一百周年。如何利用百年商埠、“旱码头”这一品牌,提升周

村的整体形象,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摆在了区领导面前。在经过反复论证、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之后,周村区决定举办纪念周村开埠一百周年暨首届中国(周村)旱码头旅游文化节系列活动。全区近10万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150余位客商前来参观考察,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连续报道,整个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周村古商城作为旱码头的历史见证走上前台,成为旅游热点;与中外客商签约项目32个,其中外资项目20个,项目总投资4.04亿美元。

  去年元宵节,区里邀请电视剧《大染坊》的作者陈杰来周村采风,撰写反映周村清末开埠的电视连续剧《旱码头》剧本,此事引起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央电视台的高度关注。剧本一出,即被中央电视台独家买断,并投资1500万元选址周村拍摄。去年10月,第二届中国(周村)旱码头旅游文化节暨电视连续剧《旱码头》启动仪式如期举办,《旱码头》成为文化节上的最大亮点。同年4月,周村区还组织北京晚报、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等30余家媒体来周村古商城采风,共发表30多万字,图片50余幅,专版9个,一时间,“旱码头”、“金周村”传遍大江南北。北京的李先生一家拿着北京晚报介绍周村的专版,“五一”期间专程驾车来到古商城旅游,看后啧啧赞叹。

  两届旱码头旅游文化节的举办,靠市场化运作,政府没掏一分钱,却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不仅签约各类项目53个,项目总投资近50亿元,合同出口2055万美元外资,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形象得到提升,人民素质得到提高,投资环境得到改善,传统文化得到保护。旱码头成了周村的代名词。今年将继续举办第三届中国(周村)旱码头旅游文化节,做好电视剧《旱码头》的首映式和首届牛仔服装节等活动,继续打造城市品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