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你怎么会开门的呢?"(严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5日10:21 东方网

  人流如潮的火车站里,常见这样的“提示”:“各位旅客请注意,为了您的旅途安全,请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陌生人”怎么啦?“陌生人”难道都那么面目可憎?我不由得打上问号。这年头,在我们一些人的心目中,似乎存在“坏人推论”的心理:遇到陌生人,首先假设他是个坏人。就像鲁迅小说《孔乙己》中描述的那样:“外面的短衣主顾……,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

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自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这段描述反映的是顾客对店家的“坏人推论”心理,认为店家一定是不诚实的,一有机会就会往酒里掺水,所以必得紧盯店家的手脚才放心。

  有时我们走进一家便利店,服务员齐刷刷地站在一边,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你看,生怕你把东西藏包里似的,真让人受不了。

  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电视里常看到一些教育孩子类的节目,由记者假扮陌生人,让独自在家的孩子给开门。孩子不知缘由把门开了,这时突然出现了孩子的爷爷奶奶:“你怎么会给陌生人开门呢?”吓得孩子以后再也不敢给陌生人开门。

  一个社会要切实减少犯罪,不仅需要我们每个人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更需要人际间的信任和友善。“不和陌生人说话”是一种不健康的教育,它集中体现在“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教育上。

  诚然,对陌生人谨慎一点,可以防范一些心存不轨之徒,但这样的教育也在无形中徒增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有的人甚至到了把自己封闭到有人问路都会拒绝的地步。在美国,一名11岁的男孩在童子军野外宿营期间因迷失方向走失。由于笃信父母“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训条,虽多次看到救援人员从身边经过,他都闪躲了起来。最后,在深山中迷失四天后才被救援人员发现,“奇迹”生还。

  一个人要养成自我保护的良好习惯,并不是“不和陌生人说话”,而是大胆地和他人包括陌生人交往,从中学会辨别好人与坏人,懂得友善、勇敢和机智。德国人教育孩子,在遇上陌生人时应通过察言观色、反问问题等多种途径,来辨别其“真相”,然后再选择出最合理的对付方式。这样,孩子的机警能力才会由低级步入高级。


作者:严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