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与时间赛跑的老人——我国著名蔬菜专家仲济学倾心农业的事(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6日05:29 山西日报

  

与时间赛跑的老人——我国著名蔬菜专家仲济学倾心农业的事(图)

  图为仲济学正在观察网纹甜瓜生长情况。赵向南摄

  朔风夹杂着细沙吹过田野,稀疏的柳树长得歪歪扭扭,绿色少灰色多是这块土地上最常见的色彩。在这单调色彩里,却有一片蔬菜大棚连营,二十多栋大棚依次排列在公路边

,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滴水成冰的日子,这里永远笼罩着绿色,演化为点缀晋北高原的一颗绿珠。

  在大棚连营里,总有位老人一年四季忙碌着,他时而观察蔬菜,时而在簿上做记录,时而手把手教年轻人……

  老人就是我国著名蔬菜专家仲济学,2000年从山西省科协党组书记退下后,60岁的他放弃了含饴弄孙、侍弄花草的生活,只身一人,来到苦寒的晋北小村,搞起了科研,种起了蔬菜,与时间展开了赛跑……

  出山北上

  199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考察路过原平郑家营村,看到国家投资兴建的大棚闲置,限期有关部门一年内运作起来。经多方选择考虑,一致认为惟有仲济学能堪当此大任,就找到他,请老专家出山。仲济学听了此情况,既没有推托,也没有提任何要求,就欣然答应北上郑家营。

  “刚离开领导职位就要离家,当时困难不少,爱人年龄大了,身体不好,时常吃药,需要照顾;孙子年龄小,也需要照看。但我是名有35年党龄的老党员,特别是总理的嘱托,……”回忆起那段日子,仲老显得很感慨……

  “其实,来这里还有个想法。1981年在日本见到网纹甜瓜,我调查了北美洲、南美洲、欧洲等国的网纹甜瓜品种,收集全了世界上最优良的网纹甜瓜育种原始材料。郑家营有土地,我身子骨也行,及早把王牌网纹瓜新品种选育出来。”仲老真诚地述说着来郑家营的情景,“那时,怕我干一段时间跑了,和我签了一个20年的合同,20年后,我80多岁啦,估计这把骨头要埋在郑家营啦!”

  2000年11月,仲济学离别老妻和幼孙,带了几箱方便面,孤身到了郑家营。走进园区,看到的满是荒芜:院内杂草丛生,原有温室破烂不堪,构造不够合理,全部空着,最让他痛心的是百万元的进口大棚里长着草……

  面对眼前诸多困难,这位60岁的老人很镇定。他打电话让跟随自己多年的徒弟从大同赶来相助,从大兴安岭原始林区购进适合北方种菜用的泥炭,从岢岚联系来山羊粪,在42米深处打出了符合要求的水,添置了必要的研究设备……不到两个月,荒废的园区有了生机,闲置的大棚运转起来了。次年4月,大棚长出了荷兰黄瓜、日本樱桃番茄、美国西芹等无公害蔬菜,很快唱红了市场。

  创业巅峰

  栽培网纹甜瓜是仲济学的一块心病,是他钟情一生的事业。1981年,仲济学第一次去日本在宴会上见到网纹甜瓜,就被瓜的外形和口感深深迷住了。科学好奇心的驱使,他把吃剩的一小块瓜偷偷拿回房间,将瓜汁抹在脸上,皮肤感觉清凉光滑细腻,尽管甜瓜糖分高,却没有丁点粘性。他预感,这个瓜肯定含有特殊成分。此后,他向日方某公司提出能否解决种子,但日方委婉拒绝了,这更激起了他研究网纹甜瓜的兴趣。

  “网纹甜瓜在日本销量大、售价高,市场前景不错。当时,连研究用的种子也很难搞到,只能查找栽培技术资料,或借外出学习机会,打听瓜的种植习性。”直到1997年,仲老以赴日免费讲学作为条件,获得4000粒40个品种的种子,但这些种子是杂种一代,产下的种子再播种结瓜就大小不一,有的甚至不能结瓜。

  在郑家营研究网纹甜瓜的日子里,仲老的作息时间这样安排的:早晨起床后到甜瓜大棚里,观察植株生长情况,安排工作人员施肥浇水,需要两三小时;接着在办公室吃自制咸菜和馍早饭,不超过20分钟;此后,处理询问蔬菜种植的信件、电子邮件或传真;下午带领徒弟观察甜瓜生长,详细编号做记录,进行植株比较;晚上整理白天资料。老人对工作,用废寝忘食形容一点不为过。园区学艺的小郑说:“师傅快70的人啦,每天不是侍弄枝枝叶叶,就是在簿子上写写扎扎,从来半夜一两点才睡觉,早晨五六点就起床,中午还不休息,他常说,剩下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2004年8月,仲老呕心沥血23年,选育成功了精源1、2、3号网纹甜瓜,填补了我国没有自己王牌网纹甜瓜一代杂交种的空白。全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赞美之词不一而尽,说他爬上了事业巅峰……经军事科学研究院博导高兰兴教授等人测定:网纹甜瓜所含类黄酮高达3240毫克/公斤,是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人和预防癌变的理想食品,勘称蔬菜瓜果类黄酮含量之王。据悉,网纹甜瓜已被选为三峡库区移民致富项目,推广到了陕西、广东、山西省各地栽培,成了农民快速致富项目。

  “我现在在省科技厅支持下,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合作,研究网纹甜瓜抗衰老与防癌变动物实验与机理研究。”听着朴实话语,看着老人鬓角出现的些许白发,心中油然升起一股钦佩之情。

  报恩情结

  郑家营生态园区有一道风景线:仲老每天穿梭于蔬菜大棚,身后总会跟着一群年轻农民,仲老或与他们交谈,或手把手教他们,或手指菜叶让他们观察。这些年轻人有时沉思,有时在簿子上写着,有时会向仲老提问……

  这些年轻人就是仲济学招收的农村徒弟。仲老来郑家营后,看到这儿的农民大多数无所事事,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第二年起,他决定招收郑家营附近村里的农民,来园区免费学习种蔬菜技术。招收条件很特别:家境必须贫寒、本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小于25岁。仲老解释说:“家境不好的更需要扶持,种菜是个苦差事,也得有文化。”首批招收了23人,分给他们每人一栋大棚,由仲老免费提供棚膜、籽种、化肥等生产资源,学习期间大棚收入全部归学员。但有一点要求,这些人必须住在所管理温室内,与蔬菜培养感情,学会大棚种植技术毕业后,回村带领村民种菜致富。

  23位农民学员住在大棚里,白天跟着仲老下菜地、进大棚,仲老亲切地叫他们后生们,学员们尊敬地称仲老师傅,师徒亲如父子。师徒一日三餐自己动手,过得其乐融融。采访中,仲老对徒弟们逐一点评,这个家境不好、那个不爱说话、这个技术掌握得实,那个人不专心……点评徒弟们时,仲老两眼发亮,深情如慈父。徒弟们说,师傅不像共产党大干部,也不像大教授,和村里老人没两样!

  按说,仲老从1983年起连任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省政府优秀专家津贴和国务院特殊津贴,著作等身,成果丰硕,本可以在实验室,带硕士博士,或到南方高薪就职,但他却和农民徒弟厮守在一起,义务传道授业。对此,许多人不理解,仲老解释说:“1964年我从中国农大毕业前夕的一天夜里,周恩来总理在首都工人体育场,给我们首都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作了《劳动与革命》报告。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300两黄金,这主要是来自农业税。’总理的话让我记了一辈子。特别是现在,许多农村贫困户至今供不起自己的孩子上学,就像郑家营村这么个千余人的大村,25岁以下的在村青年,竟然没有一个高中生。看来这300两债够我还到最后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仲老在攀上事业巅峰后,又开始了与时间赛跑。“今后,为了温总理嘱托,要把郑家营园区办成全省最大生态科技示范园,在滹沱河、桑干河等流域,忻州、朔州和大同三市十六个县(市、区)沿大运、京大两条高速公路金三角地带,以百万农民致富为目标,规划构建世界一流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区……”

  本报记者赵向南(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网络编辑:徐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