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少林寺:文化PK文化产业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6日06:00 光明网
廖保平

  最新一期《中国新闻周刊》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少林寺:在商业潮中呈现出世姿态》。文章提到少林寺现任方丈释永信说,“这位披着袈裟的'CEO',从正式升座为方丈以来,已经以越来越多的惊人之举,使得他和他背后的千年古刹、禅宗祖庭少林寺,成为世人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他接受各大媒体采访,坐着配有专职司机的吉普车四处旅行,乘坐喷气式客机周游世界,策划在拉斯维加斯举行大型表演,与好莱坞名人们亦有过往,并在全球开设少林分寺。《洛杉矶时报》不久前刊登一篇题为《功夫僧人赶时髦》的文章,将他描绘为

一位融中国佛教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为一体的成功宗教人士。”

  单看释永信“每年有超过六分之一的时间在国外飞,和上流社会打交道,去过的国家现在连自己也数不清”,就可以想象这位自称最喜欢独坐禅房,打坐、思考的人是如何身不由己,也可以想象,少林寺在商业浪潮中是如何地耐不住寂寞。给人烙印甚深的严肃、古板的僧人生活被现代化、商业化彻底改头换面。对此,有人说,“他们是用铜臭来毁坏少林文化”,有人说“两只见钱眼,一颗敛财心,都是凡夫子,何必披金衣!”,也有人说“就是梵蒂冈的教皇也与民同乐,为什么少林寺的方丈不能上网?右的思想不能那么极端。”不一而足。

  从一般人们对于和尚或寺院的观点来看,和尚是一些摒弃世俗望的人,本就该深居简出,而寺庙则是一方净土幽地,本就该远人凡尘。而现在的少林寺在一些人看来充满了浮躁气与铜臭味、商业气和娱乐味,这是很多习已为然的人无法接受的。可是在我看来,这或许是一种墨守成规的看法,把一种佛教当作“本该如此”,把和尚当成“非常之人”。其实,佛教只是文化之一种,只要是文化,就会受到时代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展变化;和尚固然是出家人,但说到底也还是肉身之人,不是神,也有人的基本特点。因此,少林寺的“惊人之举”,不单纯是“中国功夫之星全球电视大赛”的问题,也不单纯是钱的问题,而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被产业化的问题。

  文化被作为产业纳入经济发展轨道、文化产业这一概念被普遍接受,是20世纪90年代末的事情,现在可谓方兴未艾,卷入越来越多的行当,如影视、娱乐、书报、地域特色、传统文化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并且实实在在地创造了大量的GDP。伴随着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对文化产业化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主张产业化的人认为文化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怀疑论者则认为,不能一概产业化,什么领域可以产业化要具体讨论,可以产业化的领域也要区分什么环节可以产业化,什么环节不可以产业化。

  故而对少林寺“惊人之举”的争论背后,其实是少林寺文化要不要产业化的问题。赞成者从繁荣少林文化,抵御外来文化侵入的角度极力鼓吹之;反对者从文化本质特征出发,担心其受金钱的侵蚀而力主摈弃之;GDP热衷者发现了文化为经济带来的新的增长点;善男信女立场坚定地强调佛教的修行功能;教授一本正经地辩析文化产业的命题及概念……

  少林寺倒底要不要文化产业化?如果不要,“少林寺的门票收入已经完全足够僧人的开销”,僧人也能够安心办道,从事弘法事业,但“就无法再在这个社会中保持影响力”。如果要,即是“面对西方的经济强势和文化强势,少林寺必须作出应对”,但是“长此以往,很可能使僧团失去教化社会的功能,从而丧失其不可替代的功用,成为一个世俗的团体。”这是一对矛盾。

  我个人认为,少林寺文化是要发扬光大的,有些文化,比如武功就可以产业化。但少林寺所代表的禅宗文化不必产业化,禅宗强调内省和觉悟,讲究面壁悟道,需要静心修炼,而产业化是热热闹闹,心浮气躁的事。因此,博大精深的少林寺文化在进行产业化时还是做点区分的功夫为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