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青岛照片印证历史 展示16岁洋车夫稚嫩笑容(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6日08:00 青岛新闻网

  

青岛照片印证历史展示16岁洋车夫稚嫩笑容(图)

  吴坚著这幅照片,大约拍摄于1908年,记录的是德国胶澳租借地上的人力车及人力车夫。拍摄的具体地点,从照片上难以得出准确的判定。

  映入人们眼帘的这个凝固了的历史瞬间,主要展现的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苦力,

一位赤足奔波于城市大街小巷的少年人力车夫。矮小的身躯、黝黑的脸庞、破旧的衣衫、裸露的双脚,无处不显露着贫寒和经受的磨难。宽大的车子与瘦小的孩子所构成的画面,给了人们一个辛酸的想像空间。然而,小车夫脸上的笑容,似乎又让人感到他生活得还不错,至少此时的感觉还不错。这个情景,让笔者想起了巴金先生《一个车夫》里的那个小车夫。

  1934年的某天晚饭后,在北京的巴金先生与朋友坐人力车去公园,车夫的年龄恰巧跟照片上的这个少年差不多,也是一个只有15岁的瘦小孩子。巴金一路上跟孩子聊着,知道孩子家里很不幸:父亲抽白粉,把母亲赶走了,妹妹也被卖掉了;小车夫一天只挣四角钱,要给车行两角,剩下的两角自己存起来准备买衣服。巴金心里敬佩这个“不害伯,不悲哀”,“人世间最惨痛的遭遇也打不倒”的小车夫。到了目的地,巴金无意间看到了孩子的眼神,不由地感叹到:“在那一双眼睛里,我找不到承认任何权威的表示。我从没有见过这么骄傲、这么倔强、这么坚定的目光。”

  的确,从照片上百年前的这个小洋车夫的眼睛里,我们同样感受到其内心的坚强。那稚嫩的笑容,分明是在向世人宣告:生活,就像他脚底下的路,虽然布满碎石瓦块,但历经磨难的赤脚,可以无所畏惧地把它们踩在脚下。小车夫拉的车子,当时在青岛叫东洋车,之所以叫东洋车,是因为它来自东洋日本。1869年,日本人发明了人力车,19世纪70年代传入中国,并很快成为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主要代步交通工具。大约在1898至1899年之间,德国胶澳殖民地开始出现人力车,随着城市的扩展和欧人的增加,人力车渐渐地多了起来。为此,1904年殖民当局制定了《东洋车专条》,对人力车进行规范化管理。据文献记载,当时人力车分两个等级,头等车车轮成黄色,车夫必须配备两人,一人在前拉,另一人在后面推。头等车的构造考究,车座用白布包着,两边有胳臂架,但车费较高;二等车的车轮是黑色的,车体粗糙、无装饰、无胳臂架,车夫只需一人。人力车由专门的车行经营,车夫需要到车行租车干活。那时,在市内设有三十多处人力车车场,大都集中在河南路西侧区域,车夫们一般每天清晨六点开始从车场取车,一直跑到深夜。拉人力车挣钱很难,只有旅游季节每天才可以挣到一块银元,扣除车租,实际所得就只剩伍角,平时的收入也就可见一斑了。

  读到这里,笔者忽然发现了个难以解答的问题:照片上的车子,应该是头等人力车,为什么只有这位小洋车夫独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