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不仅是"公民的闲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6日09:22 东方网

  林帆作品集杂文式微似有些时日了,它终究失去往日的风光。曾经沧海难为水,因此也引起我的感慨良多。正此其时,方家沈栖同志来访竟带来一叠杂文新作,请我为他的杂文新著《一个公民的闲话》作序。不巧老伴骨折刚动过大手术,我要侍候床笫;心烦意乱,似不便捉管。但喜见他在这块园地坚持笔耕,硕果累累,欣慰之余,恭敬不如从命;只好勉为其“序”了。

  我喜欢杂文的知人论世,还认为优秀的杂文结集是“知人论世”的教科书。这次细读了沈栖的篇什,又勾起我的这个想法;有感于自己也受到教育。比如那篇小结自己半生经历过的甜酸苦辣的《“知天命”感言》,便以一切处之泰然的心态道出了我们这些过来人的感悟。我特别欣赏他对“保守”的厚爱,说它“不失为一种持重、稳健、中庸、敦厚的人生处世哲学”,“正是‘知天命’者对人生的坦荡豁达和洒脱”。其实“天命”是指上天主宰之下的命运,对世态不必太过认真。于是作者告慰我们这些年过半百的人:“‘知天命’者不必迷恋以往的人生灿烂,也不必奢望未来的岁月辉煌,重要的是直面现实,踏踏实实地干,干出成就;潇潇洒洒地活,活出尊严。……”这像散文诗一样演绎哲理,该多么中听啊!谈到“年龄观”,还有妙议在后头。那是半年多以后,作者借用周汝昌的治学为由发表的《人贵有价值年龄》,提出一个可堪品味的大哲理。他从其他视角(除生存岁月的记忆外)把年龄分为三档:“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然而,“在我看来,人似乎还有一个价值年龄”--因为“一个人的价值年龄便是以其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来衡量的。它与自然年龄并不完全成正比。有的人寿命颇长,但其价值年龄微乎其微;有的人英年早逝,但其价值年龄寿比南山;甚至有的人已经死了,但他还活着(臧克家颂鲁迅的诗句),其价值年龄是不朽的”。举一可以反三,类此寓哲理于世事沧桑的文章,读者可以随手拈来;诸如《从“人镜”到“无字碑”》、《“收银机”启迪》、《惊闻〈生活〉画报停刊》、《“求同思维”低龄化》等等,无不体现出其中独到的哲理。所以我称之为“知人论世”的教科书。不过,其中大多篇章引伸恰如其分,感怀陵谷,可读性较强,那就胜似一般意义上的教科书了。

  当今时兴“游戏规则”一说,杂文理应囊括其中。看来作者是遵循“规则”写作的。我说杂文最主要的不外乎两端:一是其特点在于“杂”;二是点子要巧,生发要妙。关于“杂”,那是笔下生花:旁征博引,海阔天空,人间百态,都在不拘一格的议论之间。读者在本书目录中自可一目了然,不必我再作“老生常谈”了。但是要指出一点,“杂”者,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指内容生发自如,杂而有序。杂文不怕“杂”,怕的倒是太“单纯”;东拉西扯不含糊往往是杂文文采所在。说白了,那是有机的“杂”,像本书《文人相处贵“清醒”》、《反思“检讨”》、《“海外消息”的“测量误差”》、《我看日本人》等篇章那样,紧紧环绕着议论风生的“杂”。有“杂”,才有异彩纷呈;有“杂”,才有不同的格调;有“杂”,才有一片生机;有“杂”,才会引起人们的联想别具情趣。俗谓“清水无鱼”,所以杂文以其“杂”深受读者的欢迎。

  再说点子与生发,这是一篇杂文成败的关键。点子巧,生发妙,是为发挥一得之见;把所见、所闻通过议论风生抒发自己之所感。因此,没有好点子,不容易生发;有了好点子而没有把它具体形象化,或者生发得勉强生硬,也属美中的大不足。举一个例说,《救救“活着的化石”》,就是一篇点子十分现实而又生发铺陈得贴切自然的好杂文。它以“活着的化石”比喻“历史文化名城”为点子,然后着眼于“救救”生发了一连串由于无知而糟蹋历史文化的种种,从而提出质疑:“除了存在于文献记载之外,如今尚能留下几分‘历史文化’的痕迹?尚能显现几多‘名城’的风范?”这一问发人深省,我不禁比较起北京和西安两个新旧都城的风情迥异。不胜其感慨啊!还有那篇《遥念美索不达米亚》也有同样的意趣。它感叹美索不达米亚“辉煌不再”,使我们也看到自己某些“似曾相识”的“兴衰史”,这无疑是由此及彼,借他山之石以攻玉的有益的议论。换言之,也正是遵循了“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的规则,选个巧点子为的是更好地生发,在这本集子里,不少篇章如《历史不容“变脸”》、《新闻报道与人道主义》、《可怕的“集体失忆”》。等等,都体现了这种笔法,收到较有说服力的功效。

  末了还想提点意见。纵观厚厚一大叠文稿,感觉到作者善于秉笔直书,酣畅有余而杂文味似不足。大概职业习惯使然,囿于记者之笔的缘故吧。这固在情理之中,然也有其优点在,就是以记者的眼睛,窥见生活中大量的真人真事,用事实说话充实其篇;方方面面,是是非非,显其另类的特点。

  匆匆收笔,骤觉像一篇“读后感”。权以充数吧,是为序。


作者:林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