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国一批年轻人携手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顾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6日09:30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4月16日电(记者 孙丽萍)凝聚着四对年轻夫妇3年心血的“绣艺之祖——顾绣复兴展”,近日在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举行。

  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小展室里,梁楷的《牡丹图》、唐寅的《湖山一览图》、仇英的《人物六幅》栩栩如生,由苏州绣艺师陈红英、濮关键夫妇创作的四十多幅“顾绣”,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唐宋古画展中。

  宋徽宗的传世名画《瑞鹤图》引来了阵阵赞叹。画面上,无数仙鹤围绕宣和殿翩然起舞,一派盛世景象。据介绍,为了这幅顾绣,三位顶尖苏州“绣娘”竟然绣了几十万针,忙碌了一年多。

  “看上去是画,摸起来是丝,古风画韵——这正是顾绣。”据上海工艺博物馆副馆长方阳介绍,这是数十年来上海首次举办顾绣展。

  四百多年前,松江府进士顾名世及家中女眷创造出一种“文人刺绣”,用丝线代替笔墨,“临摹”历代名画,效果神妙。顾绣一时蜚声海内外,后人誉为“绣艺之祖”。

  顾绣技艺的神奇之处在于:寻常一根线可以分成16丝,每一丝又可分成16毛,一般刺绣都是用整根线绣的,唯独顾绣是用“一毛”绣成,精妙程度自然胜过苏绣等百倍。

  展览主办方上海万锦文化公司创始人涂以枫,三年前曾在国外友人家看到了几百年前的一幅顾绣珍品,这家外国人视之为传家之宝,珍爱非常。“作为上海人,我当时惭愧不已,自己竟然根本不知道上海还有这样精美的艺术品”。

  回国后,涂以枫在古玩字画市场百般寻觅,仍然不见顾绣影踪。事实上,除了少数几幅顾绣现存国内几大博物馆中,民间已经难觅昔日“绣艺之祖”的踪迹。

  据专家介绍,到了明末,顾氏家道中落,顾绣逐渐湮没。幸好,顾绣最为兴旺时,苏浙一带有大量刺绣艺人慕名学艺。于是顾绣风流云散,苏绣日益繁盛。

  2006年初,经上海文广局申报,顾绣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保护名单。但调查发现,顾绣第一代传人已80多岁,第二代传人也已五六十岁。而刺绣行当对视力要求极高,一般年纪超过45岁就无法再进行创作。

  顾绣的现状,令涂以枫感到心疼。2003年,涂以枫夫妇和另两对年轻夫妇成立了旨在复兴顾绣的“上海万锦文化公司”。之后,他们在苏州找到了陈红英、濮关键夫妇。陈红英从13岁学习刺绣,从业已近20年,曾获杭州西博会刺绣艺术唯一金奖。

  四对夫妇誓欲重现“顾绣”,一晃就是三年光阴。先要在浩如烟海的历代古画图录中精选题材,再寻找资料、寻访专家,最后一步才是组织绣娘创作。每一幅作品的完成耗时少则三、四月,多则一两年。

  有趣的是,万锦文化选择了《瑞鹤图》作为复兴“顾绣”行动的象征。这幅画宋代从皇宫流失,在民间流传了六百多年,到明代又传奇般地重现皇宫,现藏于辽宁博物馆。《瑞鹤图》的失散与回归,似乎正寓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与重新兴盛。

  不过,在以展览形式重现“顾绣”之后,万锦文化正面临更大的挑战:怎么让顾绣这个文化“老祖宗”自己活下去?

  “这么好的东西,不走向市场是肯定不能生存的”。涂以枫说,顾绣的未来在于“走市场”。但他们眼下拒绝出售任何一幅顾绣作品。“我们还要继续创作顾绣作品,不断在国内外举办展览。要让社会上更多人欣赏到顾绣,现有的几十幅作品还远远不够。”(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