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300年后桃花扇——评《1699·桃花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6日09:41 南方日报

  鉴赏

  文/苗清和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是《桃花扇》的重要主题。孔尚任在《小引》之中开宗明义:“《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

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在清初,这样一种“创作自述”,实在具有相当的挑战性。《桃花扇》因此风靡大江南北,孔尚任因此被康熙免职,历代士大夫阶层也因此对它赞赏有加。

  众多评说之中,钱穆先生的说法最引人注目。他认为《桃花扇》的成就要高于《红楼梦》,理由是《红楼梦》“有感慨,无寄托”,“惟儿女私情亭榭兴落”,写的是“毁家之痛”罢了。而《桃花扇》呢,以儿女情写家国恨,植根“中国文学之大传统”。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显然,在钱穆先生看来,一代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比宝黛的爱情更有历史内涵。

  钱穆先生的说法,当然有巨大的漏洞。王国维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但“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话其实可以做另外一种理解,即在《桃花扇》的叙事与历史叙事之间,存在着紧张的对话关系。它是历史剧,也是当代剧。即便在隔代的士大夫看来,桃花扇那种历史的萧条和悲凉,穿越了时空,所谓“萧条异代微臣泪,无故秋风洒玉河”。

  1699年《桃花扇》脱稿,但因为篇幅浩瀚,此后200多年之内,此剧从来没有能够完整地呈现于舞台。它总是以片断的方式,精选本的方式,在不同的时空中上演——这种演出方式本身已经意味深长了。300年后的今天,《桃花扇》再次走上舞台的时候,它有了另外一个名字:《1699·桃花扇》。这样一种命名方式,显示出演创人员重新回到历史现场的企图。用导演田沁鑫来说,他将“原汁原味地再现原剧的传奇色彩”。不过,正如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他不可能“原汁原味地再现”。仅就篇幅而论,和以前的各种演出版本一样,这次由江苏昆剧院推出的《桃花扇》仍然只是一个选本。与以前选本的不同,只是删节方式的不同:它是按照演出节奏删节。是啊,想想看,三个小时的演出,又怎么可能汇聚出300年的历史烟云呢?更何况,这里面其实蕴含着至少两个“300年”:一个是明代300年之基业,另一个1699年至今的300年之历史。

  相对于今天的观众,舞台上的一切都是“传奇”:对我们这个愈来愈粗俗的时代来说,其文辞之典雅,曲调之清俊是传奇;几百年前的秦淮风情,在现代化的剧院中,以一种几乎行将失传的方式,借助种种高科技手段,渐次呈现在21世纪的观众面前,更是“传奇中的传奇”。至少在21世纪的舞台上,它更精致,更优雅,更奢靡。我想,坐在北京保利剧院中的观众,在某一个瞬间,或者会不安地想像晚明、南宋,或者古罗马。

  唐人刘禹锡说:“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孔尚任巧妙化用此诗,发出追问:“人面耶?桃花耶?虽历千百春,艳红相映,问种桃之道士,且不知归何处矣。”当代人恐怕连这样的追问也不会有了。我们看完《桃花扇》,从剧院里出来,然后就消失在滚滚红尘之中。我们没有传奇,我们的传奇就是体验别人的传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