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闻,是他们参与社会的途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6日09:41 南方日报

  文/江艺平

  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农村报》的品牌不算大,却是个“老字号”,创刊已有43年。这张报纸多年来坚持“为农民说话,为农业服务”的办报宗旨,不离不弃,执着笃诚,有力地彰显了农民报这一有中国特色的报种的存在价值。

  也许只是偶然的巧合,但我更相信这是一种必然,在《南方农村报》编辑部,从主编到刚刚大学毕业的记者,农家子弟占了大半。这使我想起从前一位同事、曾经担任南方周末首席财经记者的陈涛的一段描述:“一个典型的南方周末人是这样的:出生在农村或者中小城镇,有一个谈不上幸福的童年,曾经做过文学青年,通过个人努力而获得接受好的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样的人,有一点骄傲、有一点清高、有一点排斥庸俗、有一点显得有理想的样子;这样的人,有的社会责任,他无法忘记,虽然自己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但是小时候和他一起玩尿泥的小伙伴们现在还在社会的底层挣扎着;这样的人,是新闻人中的儒家——千百年来,儒家的理想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于这些人来说,新闻是他们谋生的手段,更是他们参与社会的途径。”

  根据我的观察和体验,不论是南方周末记者,还是南方农村报记者,在把新闻当作参与社会的途径上,他们别无二致。唯一有所不同的是,农村报记者定位于“农”,服务于“农”,加上多数人来自农村,也就理所当然地具有更多的乡土色彩和草根情怀。

  在这些记者身上,乡土色彩不是浅薄的点缀,草根情怀不是矫情的装饰,而是一种沉甸甸的承担,对“三农”问题的承担。我们知道,“三农”问题是中国的最大问题,最大的问题却往往容易被大而化之,虽然论者滔滔,却也止于滔滔,反而不及房市、车市、油市,市面一点风吹草动,就让社会绷紧神经;某个官员、富豪的只言片语,就能搅起轩然大波。相比之下,广袤、广阔、广大的农村、农业、农民,却寂寥而渺远地存在于大众视野之外。这是有良知的媒体和新闻人不忍也不应坐视的。

  正是为了破解“三农”困局,《南方农村报》编辑部努力发挥了媒体拥有的公众话语权优势和传播优势,不但派记者用心采写了大量鲜活的“三农”问题报道,还用心给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专家学者、农村基层干部、农民群众提供研究平台和传播平台。这本书的出版,就是对这个平台的一次展示和检阅。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正是由于专家学者、基层工作者、农民群众的共同参与,才使这个平台得以注入持续不断的思想源、信息源,从而使这张报纸获得了质量和信心的保证。

  这本书的出版还有一层意义,就是见证一张报纸和一群新闻人如何找到他们参与社会的最佳途径。我也因此而特别珍视它。

  (江艺平: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社委)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