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追记河南省林州市柏尖沟村党支部书记许东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6日11:32 新华网

  新华网郑州4月16日电 题:心碑--追记河南省林州市柏尖沟村党支部书记许东仓(上)

  记者 李斌、林嵬

  许东仓,是圆睁着双眼走的。

  他死不瞑目……

  不是因为只活了59岁,而是因为心肌梗塞使他走得太突然。他还眷念着河南省林州市柏尖沟村--这个经过精心经营、初具基础、振翅欲飞的深山村,眷念着这为之付出一生心血、方圆不到5平方公里的山山岭岭;他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完,还有许多心愿未了,他舍不得走……

  生前,他是村党支部书记;死后,他成了伫立在村东头的那块黑色墓碑,深深地,深深地镌刻在上千位村民的心窝窝里。

  ■路碑

  “苦熬不如苦干。”许东仓一生奉行并且践行着这句话。

  海拔近千米的柏尖沟村属于深山村,山高路远,土薄石厚,十年九旱,素有“一山九垴十八沟三十六面坡”之称,全村320多户、上千口人散居在数十条山沟沟里。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几度修路和兴修水利,但是直到改革开放之初,水、路、电等问题仍然困扰着这个小山村:大部分人饮水困难;因交通不便,山里的“无公害”猪肉比山下平地要便宜0.8元;许多山果运不出去,烂在树上和地里。吃水难、行路难、增收难,成为压在全村人头上的“三座大山”。生存环境过于艰难,一些人被迫举家迁走。

  不再为大山所困,不再为干旱所困,不再为贫困所困,解决饮水和交通问题,脱贫致富,过上和山外一样的好日子,成为山里祖辈几代人的梦想。

  期待的目光中,1984年,许东仓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22年。

  “我们居住在深山区,要解决生产、生活条件,首先要搞好基础建设。”22年里,修建红旗渠时就当过广播员的许东仓和村“两委(党支部和村委会)”班子“咬”定水、电、路不放松,带领群众,苦干加巧干,努力改善生存环境,改变山村面貌。

  “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要把路修起来。”22年里,许东仓率领“走了一辈子小路和土路”的全村人修路不止:1984年冬天,他带领群众修了一条前往山西的路,拉近了柏尖沟到邻省的距离;1993年冬天,他带领全村老少,愣是靠手抬肩扛、硝铵兑玉米自制土炸药,在悬崖峭壁上打通了那条从村里到山顶的旅游公路;2002年,他又带领干部群众将12.5公里长的土路用水泥硬化。

  修路是件苦活、累活,还是件危险活,他身先士卒,走在最前面。“老许每天5点多就出门,第一个上山,最后一个下山。对凿出的炮眼,他都要一个一个检查。晚上收工点炮最危险,但他总是让男人不在家的女人先下山,然后由他来点,把危险留给自己。”搭档10多年的村委会主任王建才说。

  硬化公路时,虽有施工队,但许东仓和村两委一班人仍然坚守在工地上,既当指挥员、监理员,又当施工员,他3次累倒在工地上。一次,当路修到一个陡坡上时,抽水管堵了,为了不让搅拌好的速干水泥凝固浪费,许东仓拎着二三十斤的水桶来回打水,维持机器运作。“衣服上满是盐渍,不知道湿了多少次。”村妇女主任许变芹说,“干了近两个小时,最后他累得都虚脱了,只好赶紧输液。”

  “幸福不能等!”为了改变山村面貌,许东仓从来都不等不靠。

  --解决“吃水难”:许东仓一边向上争取扶贫资金,一边在自家门前的山坡上打了一眼20多立方米的水窖,利用自然落差装水管,发明了“土自来水”:水龙头一拧,水就哗哗地流。如今,全村75%的百姓吃上了这种“土自来水”,严重困扰山区发展的人畜饮水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解决“用电贵”:1999年冬,国家实施农网改造。许东仓是第一个向镇里电管所主动请缨的村支书。项目批下来后,他带领村干部,冒着大雪,替工程队运10米长的电线杆,正月初六就开始“竖杆”……改造完毕,村民用上了低价电:每度电价格从7毛2降到了5毛6。

  --解决“生活难”:2005年春天他又争取上了沼气项目,全村50%的户都点上了沼气灶和沼气灯,做饭、照明、取暖……不仅清洁,而且每户每年可节省生活开支700元。柏尖沟村有线电视和电话的普及率也分别达到了60%和90%。“他们有线电视都看了10年,而我们还八字没一撇呢。”一位邻村干部羡慕地说。

  改善环境,他一马当先;发展经济,他身先士卒……许东仓以自己的示范作用,引领着这个小山村快速发展。到2005年,柏尖沟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已经从1984年的700多元提高到2300多元。

  ■水泥碑

  进入柏尖沟村,迎面一块水泥碑格外醒目,上书“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几个大字。

  松柏盖顶,用材林缠腰,干鲜果坐底……6年来,绿化荒山、保持水土换来的这块水泥碑,无声地见证着山沟沟里不断发生的变化。

  “咱山里人就是因为山才穷的,人穷志不能穷,要靠山吃山,靠山致富。”2003年,国家号召退耕还林,许东仓给群众算了一笔帐:“每亩地当年发给咱50元苗木费,以后每年一亩地补100公斤小麦,再加上20元管护费,咱退耕还林后还可以间作,男人不误外出打工,妇女可以在家管树种药材,咋说也比过去强。”

  然而,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却难以一下子接受这个现实。

  “那一年,老许7次登门动员。” 赵保周是村民代表,家里地又比较多,自然成为许东仓率先“争取”的对象。

  第二年,全镇号召种中药材。老许又登门拜访。赵保周还是有些担心。

  “怕什么?”

  “怕风险。”

  为消除村民疑虑,许东仓不仅自己率先种植中药材进行示范,而且借给赵保周1000块钱买种苗。后来,还组织大家和两家公司签定了收购合同。

  对赵保周一家来说,“巨变”始自2004年。自从退耕还林并种了中药材后,他家的日子就像是春天的竹子--节节高:2004年4亩丹参纯收入4500元,香椿收入1000元;2005年8亩地的药材纯收入达到8000元,香椿2000多元。

  “小商贩开着三轮车来抢购。”赵保周乐得合不拢嘴,“要知道,以前种地,一年忙到头,一家5口人,才挣1000多块钱。”

  种药材,发“药财”。如今,柏尖沟村几乎家家都种起了中药材,18道穷山沟变成了18道药材沟,中药材成为全村“支柱产业”,每年人均增收500多元。

  为推广种植中药材,原康镇曾经在一个村开过现场会。“没想到,‘花开’别的村。”镇党委书记申路平说,“‘果’却是在柏尖沟‘结’的。”

  既“开花”又“结果”的,是54岁的平春生。这两年,他可“翻了身”:去年就“挣了将近3万”,还清了债务还有富余。他忘不了,办养鸡厂时,是老许跑了无数趟协调下来养鸡场这一亩二分地,是老许解决了贷款和水泥,使他渡过了一个个难关,“没有老许,就没有我今天活得这么痛快。”

  全村已经涌现出20多个养殖专业户,有的养猪,有的养兔……

  鸡舍就在许东仓墓地的对面。清明节,平春生买了些水果“看望”许东仓:“老许,你一路走好。”

  那几天,“看望”许东仓的群众很多。有的带束鲜花,有的买包烟,轻轻摆放在坟茔前,“老许,你以前不抽烟,不喝酒,现在抽一根吧。”

  ……

  ■心碑

  丹参滴丸、阿斯匹林、复方利血平片、卡托普利片……许东仓原来的办公室,在他“走”后辟成了一个小型展览室,展柜里摆放着一些药瓶。

  高血压、风湿病、坐骨神经痛、心脏病……长年累月的操劳,使许东仓疾病缠身。有一次,坐骨神经发作,他用双手抓住门框,疼得忍不住直喊娘。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尽管这样,许东仓仍然坚持工作,一心为民。当了近40年村医的李启增忘不了,有时候给许东仓输上液,可一听说有事,他拔了针头就走;有时候感冒发烧,刚输了一次液,他就不见了人影。“他是一个不听话的病人。”

  对年逾8旬的老母亲,忙忙碌碌一辈子的许东仓难以亲自尽孝,只能回家时看一眼,出门前说一声;亲弟弟病危,忙得不可开交的他只能派女儿去照顾。然而,60岁的村民康先花住院,他却两次专程到医院看望;77岁的孤寡老人许改,20年前丧子,许东仓亲自替她建墓、安排后事,照顾老人20年;看见丧偶老人李勤冬天没有棉袄,老许买件新棉衣送到家中;郭昌泰老人和7岁孙女相依为命,电灯坏了,当过电工的许东仓亲自安上……送钱送物,排忧解难,调解纠纷,类似的“小事”举不胜举。

  44岁的赵江苏难以忘记,儿子许广俊以全校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全市一所示范中学,却因其父病故、家庭贫困面临辍学。

  “不上学,没有前途。”是老许,找学校,找校长,向上级反映,为孩子先后两次、一共争取到900元的补助,缓解了燃眉之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柏尖沟村原来的小学校舍大部分是低矮窄小的干棚房子。一遇阴雨连绵,屋外大下,屋里小下,给学生正常学习和身心健康都造成一定影响。

  “重建!”虽然经济紧张、“工程宏大”,但许东仓在接连召开党员会、干部会后大手一挥,果断决策:“集资办学,兴建教学楼!”

  亲自设计图纸,带领群众开山辟地……9个月后,一座投资18万元的两层新教学楼拔地而起,这是林州市深山区第一所标准化小学。

  “到现在,我们学校在山区还是一流的。”上任5年多的小学校长高鹏伟深感自豪,“5年里,7个老师一个也没少。”

  “到镇里开会,顺便带谁走,我也能做到。可是要等人,还多绕十多里路回去……”小场村党支部书记郭法仓不会忘记,两村相隔12里,是老许用摩托车“带”自己带了七八年,“就凭这一点,我佩服他。”

  泪花顺着脸庞留下,因病致贫的6旬老人康先花,受老许照顾得有点“不忍心”:“房子裂了缝,但我心疼支书,不舍得和他说,怕给他添麻烦。”

  柏尖沟百姓的心中为引领他们脱贫致富的人竖起了碑。

  心碑上,铭刻三个大字:许东仓。(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