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民间缘何难储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7日05:24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立足农村和广大农民,提倡和鼓励民间粮食储备,保持和扩大民间粮食储备规模,是现阶段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省长王金山在在全国两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要确保粮食安全,必须藏粮于民。然而,我省每年农村储粮损失4.5亿公斤,提升民间储粮水平,已迫在眉睫。

   

  民间存粮损耗大

  储粮技术落后,安全性差,损失损耗大,民营企业储粮时多时少不稳定,是目前我省民间储粮的基本情况。

  “农民家庭存粮与五年前相比,总体水平下降10~40%%。”省粮食局助理巡视员刘伯林分析说,淮北粮产区存粮以小麦为主,人均148.4公斤;淮河以南产区存粮以稻谷为主,人均282公斤,分别比五年前下降20%%和25%%左右。

  农民家庭粮食储存方式多样,但保管技术参差不齐,储粮安全性差。省粮食局调查显示,目前全省约占70%%的农户采取篾席圈散储和塑编袋包装堆存等传统方式储粮。

  储存粗放致使储粮损失损耗严重。据调查,我省农民家庭储粮损失率达6%%,大大高于国库储粮0.2~0.5%%的损失率。据省粮食局估计,全省每年农村储粮损失4.5亿公斤左右。

  忽视储粮为哪般

  “我省民间储粮水平下降,主要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粮食生产的稳步增长,改变了农民储粮备荒的传统。”省粮食局仓储处处长姚东春分析说,近年来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持续稳步增长,市场粮食充裕。特别是综合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的增强,粮食流通顺畅,农民传统的储粮备荒意识淡化。

  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人口增多,市场意识增强,是我省农民不愿储粮的又一原因。据统计,桐城、怀宁、东至三县外出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分别为57%%、37%%和25%%,农民实际在家消费口粮明显减少。多数外出务工农民一般采取将粮食收获后一次性出售,返乡后再在市场上购粮消费。

  农民食物结构多元化,肉类、禽类等消费比例在逐步上升,粮食直接消费量下降。加上很少有农民直接用原粮作饲料,部分农民卖掉饲料用粮,购买机制饲料喂养畜禽。这些都导致民间储粮水平下降。

  藏粮于民待鼓励

  “要真正实现粮食安全,仅靠死看硬守有限的储备粮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实施“藏粮于民”工程。”省粮食局办公室副主任尹成林说。

  刘伯林认为:针对农民储粮技术差、存耗大的实际,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国有粮企必须承担起指导农民科学储粮的职责,广泛向农民宣传、介绍粮食质量标准、家庭科学储粮方法。粮食部门要发挥农村便民服务社的服务功能,向农民推介推广铁皮粮囤和塑料粮囤密封储粮技术。结合新农村建设,各级财政应积极支持建设农户先进储粮设施示范点。

  目前,商务部正在我省开展“万村千乡”工程试点。各地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农村粮油服务社,扩大和提升其服务领域和服务功能,使其成为代农储粮、代农加工、兑换的主要载体。同时,积极开展粮食购销企业与加工企业对接双赢,使更多粮食企业主动开展“两代一换”。

  姚东春认为,藏粮于民还应与国家三级储备粮体系建设和市场相结合,保证农民经济效益和农村储备社会效益两个最大化的有机结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