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为何几十秒红灯等不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7日08:53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我与老公逛街时经常看到,明明过街信号灯亮着红灯,不少人却视而不见,照样有说有笑地横穿马路。

  贵版上期刊登同济大学杨晓光教授关于“和谐交通”的访谈,“交通的主体是人”,“人的思想、理念、行为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杨教授的这个观点太对了。路堵,既有可能是路窄、车多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的问题,但肯定还有一个交通参

与者行为不规范的问题。杨教授讲到的那个美国司机与行人互相谦让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在我们南京,有一个行人站在斑马线边上,哪怕他(她)不是无意间站在那里抽烟而是真要过街,哪怕他(她)是个老人、小孩、残疾人、孕妇,汽车司机会不会因为他(她)要过街而“纷纷停车让行”?会不会在他(她)挥手示意车辆先过之后,司机还是礼貌地让他(她)先过?在如今的世道,3岁小孩“让梨”的也许还有,30岁大人让车让人的却难得见到了。这个问题,上世纪80年代开展的“五讲四美”活动没能解决,交通法规于前年5月1日升格为道路交通安全法依旧没能解决,今天同样还没能解决好。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曾就“车让人,还是人让车”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开展过辩论。其实,无论交通法规还是道德规范,都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然而事实上,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个问题还远没有解决。超市里的鸡蛋只要便宜一角钱就很有耐心去排长队,面对关系到出行顺畅与生命安全的数十秒红灯却少有人耐心等待,这实在难以理解。

  我们的天空还不如有些国家蓝,这是事实;我们的文化传统,却大概不会输与人家。然而,我们的宣传教育一个接一个,年年都是“两个文明双丰收”,为什么还是车不让人、人不让车?看来诚如杨教授所言,它确已成为“都市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北京西路8号周源源

  (编辑小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