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业:从“贫瘠地”起步向“现代化”冲锋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7日09:50 南方日报 |
行业大事记 24教育业 1982年深圳市委、市政府作出“教育与经济同步发展”的决策,并号召用改革创新的意识来发展教育。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深圳成立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综合性大学--深圳大学。教育部选派原清华大学副校长、两院院士张维出任首任校长,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名校抽调一批名师担任系主任。 1989年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李灏建议,把这一年作为深圳特区的“教育质量年”,而且指出深圳教育要办出自己的特色,要在“开放性”、“试验性”和“高标准”三个方面与众不同。同年,深圳普及9年义务教育。 1994年深圳颁布《深圳经济特区成人教育管理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成人教育方面的法规。同年,深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1996年深圳正式提出创建教育强市的目标,把创建教育强市作为实施科学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措施和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基础性工程。 2001年深圳市政府批准颁布了《深圳市教育发展十年规划(2001-2010)》,对深圳20年教育的评价为:“深圳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成人教育已经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教育总体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2002年深圳市南山区成为全省第一个省教育强区,宝安区西乡镇成为全省第一个教育强镇。 2003年由育才中学、育才二中、育才一小、育才二小四个省一级名牌学校组合而成的育才教育集团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以追求社会效益为唯一目的的教育集团。 2004年广东省政府教育强市试点验收组对深圳进行了评估。在试点验收总结会上,验收组称赞深圳创造了全省“五个第一”,即全省第一个教育强区(南山区)、第一个教育强镇(西乡镇)、第一个镇镇为教育强镇的教育强区(宝安区)、第一个区区为教育强区的教育强市和全省第一个教育强市。 2005年由深圳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的首部《深圳教育蓝皮书》问世。 1980年的深圳教育,和全国任何一个农业县的教育情况相差无几。52所幼儿园,238所小学,24所中学,1所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大多数学校校舍破旧不堪,更谈不上有什么教育理念。 深圳教育事业的建设者们,就是在这样一张“白纸”上开始勾画深圳教育的蓝图。2005年深圳已经成为广东省第一个教育强市。而深圳的野心还不止如此,“2010年,深圳将实现教育现代化!”深圳市教育局局长张宝泉在2005年教育工作会议上如是说。 一穷二白 创业者的孩子们去哪里读书? 深圳被确定为全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后,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一下吸引了各路精英的目光。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蜂拥而至,他们怀抱着创业梦想的同时,也带来了无数急需上学的适龄儿童,深圳教育进入“紧急扩张”的基础建设期,加盖新学校、招聘新教师,一切为了满足“让创业者的孩子们走进课堂”的需求。 1982年,深圳市委、市政府作出“教育与经济同步发展”的决策,不少之后为深圳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育界人士,就是在此期间走进了深圳教育。陈难先,北京大学西语系高才生,一位在中学和大学任教10多年的教师,于1982年从杭州来到深圳蛇口工作。1983年4月,陈难先受命筹建蛇口育才学校。走马上任后,从基建施工到设备采购,从师资组建到生源安排,他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和热情。在师资队伍配备方面,学校遇到了较大困难。陈难先与他的同事们一起顶着盛夏酷暑,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在深圳蛇口还鲜为人知的情况下,招聘了一批敢于献身特区教育开发的志愿者。与此同时,蛇口工业区与北京东城区教育局于1984年达成协议,由后者协助育才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北京景山学校、北京二中、北京五中、北京五十五中和北京教育学院东城分院派来骨干教师17名,以借聘形式在育才学校工作,保证了新学校的教学水平得以提升。1983年8月28日,育才学校正式宣告成立。初建时的育才学校是一所楼宇简陋的戴帽小学,校舍为一座三层教学楼,四周环绕着杂草荒地,交通不便,教育设施、教学设备不全。学校仅有46位教职工,生活和工作条件都非常艰苦,学生460人,主要是工业区员工子女和蛇口当地的渔家儿女。 随着在校学生人数的激增,育才学校逐年扩建。1984年投资320万元,建造中学部五层教学楼;1985年投资100多万元,扩建小学五层教学楼;1986年投资140万元兴建游泳池;1988年再投资近300万元扩建中学,新建四层科技大楼;同年,又投资270多万元新建育才二小教学楼。截至1989年,用于该学校建设的累计教育经费已经超过1000万元。 育才学校的建设过程,浓缩了深圳教育发展起步阶段的特征。据统计,“六五”期间,深圳教育总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622%,截至1990年,深圳已经有幼儿园228所、小学263所,职业中学7所,普通中学49所,中等专业技术学校8所,普通高等学校2所;在学校数量上,基本满足了适龄儿童的就学需求。由于新建学校数量多,速度快,不少人用“突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深圳遍地开花的新学校。最值得一提的,要数创建于1983年、占地140万平方米的深圳大学,教育部十分重视特区大学的创办,选派原清华大学副校长、两院院士张维出任首任校长。该学校当年创建、当年招生,被邓小平评价为典型的“深圳速度”。 这一阶段,深圳教育管理理念也开始有所创新:1986年深圳开始落实义务教育“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特区内的所有中小学由市统一规划和建设,宝安、龙岗两区学校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均由两区负责,市教育局管理示范性的直属中小学和幼儿园,各区负责所属学校的人、财、物配置和管理工作。这一试验对于改革过于集权的教育体制具有根本的意义,开全国教育管理改革之先河。 后来居上 广东省第一个教育强市 “1989年,我和妻子就来到深圳工作,可是直到1998年我才把孩子转到深圳来读书!”龚先生老家在武汉,他认为深圳的教育质量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还远远低于湖北,但进入90年代末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教学质量已经跟内地其他发达城市相差无几,并且在外语、计算机等教学上还有明显优势。 的确,90年代初期深圳的学校数量仍在不停膨胀,但是始终看不到具有深圳特色的教育理念的形成,这与深圳是一座年轻城市,没有现代教育发展的基础息息相关。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深圳开始加大优秀教育人才的引进力度,开辟“绿色通道”,抓紧引进名校长、优秀教师、各省级特级教师和省地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1998年,深圳支持深大引进了以牛憨笨院士牵头共20多人组成的学术梯队,对深大的人才引进产生积极影响。更具代表性的是,2002年,深圳将“中国最具知名度的中学校长”——原湖北省黄岗中学校长曹衍清聘请到深圳南山,担任育才学校校长。曹校长的到来,大大提升了育才学校在全国的知名度,更为深圳教育带来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理念。2003年4月8日,全国第一个以追求社会效益为唯一目的的教育集团——育才教育集团在深圳南山宣布正式成立。由育才中学、育才二中、育才一小、育才二小四个省一级名牌学校组合而成的育才教育集团的成立,拉开了深圳做大做强优质教育、探索现代学校制度的战略帷幕。担任育才教育集团总校长的,正是“名校长”曹衍清。 与此同时,深圳还积极引进内地名校、优质教育机构来深合作办学,其中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南山分校、深圳清华实验学校、武汉大学深圳外国语学校等9所学校。其中创办不到4年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第一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竟然高达90%,不但成为南山区唯一一所破格提前一年晋级的一类学校,一只脚甚至已经迈入了深圳市一级学校的门槛。 90年代中期,深圳还开始注重抓英语、计算机等特色教育。为加强外语教学,先后聘请外籍教师500多人次,充实外语教学师资,加强口语教学。1998年起,全市小学一年级开设英语课。为解决中小学英语教材的衔接问题,深圳与香港朗文教育出版公司合作,编写中小学配套的英语教材,从而让“英语教育”成为了深圳教育的特色之一。 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深圳的教学水平迅速提升,逐渐缩小了与湖北等教育强省的距离。1994年,深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比国家规划中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早了6年。并变高中阶段的普高、职高二元结构模式为普高、职高、分段高中的三元结构模式。1996年,深圳更是大胆提出“创建教育强市”的想法。2001年,全市教育总投入57.71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投入41.09亿元;2002年,全市教育总投入77.12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投入55.54亿元;2003年,全市教育总投入91.28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投入64.49亿元;教育总投入三年翻了一番多,为建设教育强市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2004年8月26日—28日,广东省政府教育强市试点验收组对深圳进行了评估。在试点验收总结会上,验收组称赞深圳创造了全省“五个第一”,即全省第一个教育强区(南山区)、第一个教育强镇(西乡镇)、第一个镇镇为教育强镇的教育强区(宝安区)、第一个区区为教育强区的教育强市和全省第一个教育强市。 蓄力冲锋 201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 “2010年,深圳将实现教育现代化!”深圳市教育局局长张宝泉在2005年教育工作会议上如是说。 作为广东省第一个教育强市,深圳教育的未来走向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2005年7月,深圳召开全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深圳教育发展总的奋斗目标是,在建成教育强市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到201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当时的平均水平。具体包括4大类、18项指标:一是反映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指标,即0—3岁婴儿教育参与率50%以上,3—6岁幼儿入园率98%以上,义务教育普及率98%以上,高中毕业升学率90%以上,高质量、高水平普及12年教育,户籍人口新增劳动力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4—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以上,劳动人口继续教育率80%以上,退休人员教育参与率70%以上;二是反映教育公平程度的指标,即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位占总学位的比例80%以上,常住残障儿童受教育率95%以上,经济困难学生受助率98%以上,80%以上的社区建设有标准化文化教育中心;三是反映教育国家化水平的指标,即全市全日制高校在读外国留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3%以上,具有境外教育和培训经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0%左右,职业院校推行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四是反映教育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即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本市生产总值的4%以上,每万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达到1500人以上。 《深圳教育十一五规划》日前出台。规划显示:今后5年,深圳将在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终身教育体系。至2010年,建设20所全国示范性普通高中、6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0个省级以上中等职业教育重点示范专业,其中6个达到国家级示范专业水平。高考重点上线率和本科上线率继续保持省内领先地位。普通高中优质学位供给率80%以上。今后五年新建公办初中、小学全部按标准建设、按标准配置,现有未达到标准的公办小学、初中力争3年内全部达标。公办初中、小学力争3年内实现按生均拨款标准投入经费。 深圳没有名牌大学,一直是深圳市民深表遗憾的事情。“深大争取综合排名进入前100!”深圳教育“十一五”规划,为深圳市民带来了好消息。规划显示,今后几年深圳将继续推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除了从规模上进行大的扩展,还将加大对办学质量的提高。其中大学城将稳步扩大办学规模,至2010年各办学实体全日制在校生共达到1.4万人;大力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至2010年建成6—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分室),建设若干个国内外知名的、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促使教学科研进入国际一流行列。深大至2010年,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教学科研并重型大学,争取在全国高校综合排名中进入前100名;至2010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3万人;至2010年力争实现国家重点学科零的突破、建设20—25个省级重点学科、6—8个博士点、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分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另外,深职院将保持国内同类院校领先地位,跻身世界一流职业技术大学行列,至2010年全日制在校生约3万人;信息技术学院建设成为国家级示范性软件技术学院,主要为深圳培养应用型IT人才,成为创新型软件人才汇聚高地,成为学习型软件技术教育中心。 此外,深圳在“十一五”期间,将新建深圳科技大学等1—2所高水平大学,优化深圳高等教育体系。 本版撰文刘丽 图: 四联小学的学生们在做课间操,该校是全市第一所省级村办学校。 何俊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