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寻找中国工业的“苏联记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7日11:13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4月17日电(记者王军马扬张琴)废弃数十年的798工厂,曾是前苏联援助新中国的“电子工业样板间”。自从2002年第一批艺术家进驻以来,如今这里已演变成北京现代艺术风尚的新地标。在现在的“大山子798艺术特区”内,百余家画廊、书店、咖啡馆散布在20世纪50年代建设的“旧”厂房中。建筑物外墙上褪色的红星图案和政治标语,讲述着它们不同寻常的历史。

  798工厂是前苏联援华“156项目”中的一个。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政府派遣成百上千名专家和技术人员来华,协助中国发展百废待兴的经济。

  在“苏联老大哥”的帮助下,涉及国防、航空航天、船舶、冶金、机械、电子、能源、化学、轻工业和医药业等领域的共156个项目纷纷上马,新中国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基础。

  这些项目成为中国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核心,也成就了新中国的多项“第一”和“之最”:第一个钢铁基地鞍山钢铁厂、第一个汽车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厂、最大的石油开采基地大庆油田等。

  中方还借此引进了苏方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培训和造就了一批技术科研人员和熟练的产业工人队伍。烟囱高耸的工厂里,常常可以看到一堆中国工人围在苏联专家身边学习如何操作新机床的情形。

  80多岁的袁泽普曾在苏联援建的重庆木综厂工作。他告诉新华社记者,1953年该厂制材车间建成后,大家第一次见识到机械化的加工设备。“原木通过铁铰链被直接运到车间,再经过电锯加工就成了可以使用的木材,太省事了。”

  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中苏交恶,苏联专家被悉数撤走。双方合作的结晶——武汉长江大桥、“解放”牌卡车、“东方红”牌拖拉机等,都成了这一段历史的见证。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实施以后,中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最终被打破,这也直接影响到了那些由前苏联援建的中国国有企业,不少企业因为不适应改革而走向倒闭。

  其中,重庆木综厂于2001年破产。曾经让工人们大开眼界的前苏联生产线,如今已经锈迹斑斑、无人问津。

  相比之下,生产出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的中国第一拖拉机股份公司(原洛阳拖拉机厂)要更幸运些,当年苏联援建的总装车间至今仍在使用。

  也有一部分企业在经过股份制改造后,变为成功的典范,比如位于东北城市长春的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但昔日的苏制设备早已被现代化的流水线取代,所有生产环节都由数控机床的机械手操纵。只有老厂区内被辟为职工宿舍的一些三层小楼,还残留着“苏联遗迹”。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与俄罗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两国企业界人士再次走到了一起。不同的是,如今不再是一方出于政治考虑而给予单向援助,而是双方在市场条件下发展平等互利的合作。

  中俄双边企业家理事会今年2月公布的“中俄经济合作政策”报告指出,双方经贸合作的潜力得以发挥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企业间的直接联系以及共同落实投资合作项目。该机构向两国政府有关部门提交了150个投资合作项目,总投资额超过95亿美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