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浙江总结出“十大网络社会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7日14:23 新华网

  新华网杭州4月17日电(记者 余靖静)不良网络内容会带来哪些“祸害”?浙江一家平面媒体《青年时报》日前总结出了“十大网络社会病”。

  --互联网“动物”。该媒体认为,患此病者多为网络上瘾的青少年,他们把网络看作是生命的全部,在虚拟世界里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感。他们忘记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了解,忘记了自己还要承担社会所赋予的角色和权利,该读的书不读,该做的事

不做。

  --网络语言“污染”。比如“偶稀饭粗稀饭”(我喜欢吃稀饭)、“晕倒,楼主刚从火星归来?”(指不懂你的意思)一些语言学家指出,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是小群体为了团体交流方便,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出来的,是一种不健康的苗头。

  --“另类”网络偶像。如木子美、流氓燕、芙蓉姐姐等。媒体认为,她们颠覆了以往的理想型偶像,其最大特点是出位,出卖自己的隐私、甚至尊严,满足人们好奇的目光,迎合了许多人心中对隐秘的欲求。

  --网络色情猖獗。与提供图片与色情影片下载的一般色情网站不同,通过网络色情视频聊天进行淫秽表演的违法犯罪活动,隐蔽性强,给打击带来难度。

  --个人隐私网上“走光”。网络社会中,人们如何来界定个人隐私的范畴,如何来切实保护合法的个人隐私,是一个难题。

  --网络病毒泛滥。蠕虫、木马,许多网络用户整日提心吊胆,生怕自己某一次的下载会染上这些病毒,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黑客横行拷问信息安全。受到病毒侵害的网络是脆弱的,如果受到黑客攻击,后果更是难以预计。黑客该如何来评价?社会公众的信息安全如何来保障?这些已不只是心理学、社会学或网络技术领域的问题,难题同样摆在伦理学的大门前。

  --网上虚拟财产保护成“真空”。在网络游戏玩家中,装备被盗、游戏币贬值……这些争端往往陷入僵局,究其原因在于现行法律包括《宪法》和《民法通则》只对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予以认可,并没有对虚拟财产的合法性作出明确规定。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网民对虚拟财产的权利也不属于现有的消费者权利中的任何一项。

  --网上交易少诚信。杭州的张先生在某网站上花1万多元,买了个钻石戒指,拿到手才发现是假货。浙江省消协副秘书长叶元春表示,关于网上交易的投诉越来越多,虽然总的投诉量还无法与手机等商品持平,但增长幅度却是最快的。

  --知识产权纠纷新领域。《青年时报》总结了《老鼠爱大米》等网络歌曲的版权之争,认为网络之所以引发知识产权纠纷,除了经营者自我保护观念薄弱外,立法不完善和监管不明确都是重要原因。(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