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保护土地资源需改革农地入市制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7日15:13 南方网
  南方都市报网络版 社论

  国土资源部近日通报发生在河北省和安徽省的两起严重土地违法案件,并将对其直接进行调查、处理。这种措施是必有的,但是国土资源部官员也承认,目前地方政府违法占地问题突出,凡是性质严重的土地违法行为,几乎都涉及地方政府或相关领导。正因为此,国土资源部查处两个案件对阻止土地违法活动的蔓延的效果,似不可过于乐观。

  更进一步而言,违法用地固然破坏了国家保护耕地的政策,损害了农民权益,但其实,即便是合法用地,也未必切实保障了农民权益。事实证明,征地引发的农村群体性事件屡屡发生,这其中恐怕并非全系违法征地所引起。政府“普遍”违法征地,及农民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问题根源均在目前的征地制度上。

  诚如国土资源部官员所说,政府违法用地带有发展地方经济的色彩。当要查处时,地方政府称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按理说,地方发展经济,对于当地农民也是好事。尤其是农业用地转变为工商业用途,土地大幅度增值,这些收益若能为农民享有,则其境遇可得到大幅度改善。

  然而,在现有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于征地制度下,农民却无从享有这些收益,相反,地方政府有足够的激励将征地补偿标准压低。

  现有征地制度的逻辑起点是,农村土地不能直接转让成为工业和城市建设用地,农村土地自身不能孳生出可进入现代经济部门进行交易的“土地建设使用权”,这些土地必须先由政府征用,才可进入现代经济部门。这必然导致政府为了商业目的而大面积征地。因为,农村土地不能直接用于工商业,而经济增长需要将大量农业用地转化为工商业用途,在现有制度下,只有通过政府征地才能满足这一需求。

  当然,这样一来,政府就处于利益冲突状态。政府一身兼三职:第一,政府制定征地补偿标准,对于这个标准,农民没有发言权;第二,政府亲自与农民进行土地交易;第三,政府又可以运用国家机器的力量强制执行交易合同。在这样的格局下,政府自然可以把自己的交易条款单方面强加给农民,对于政府的征地要求及其开出的补偿标准,农民几乎没有拒绝和讨价还价的能力。

  这些政府一手征用农地,将其转为国有土地,另一手则出售这些土地的建设使用权。正是在这样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与征地制度下,地方政府享受了农地转化为工商业建设用地的大多数增值收益,而农民只得到微薄的土地补偿款。这种补偿制度本身就不尽合理。政府征用土地的初衷就是用于工商业,但政府规定支付给农民的补偿款,却按照农业产出来计算。而土地在这两种用途下的产出可谓天壤之别。

  可以说,这种农地制度及与其相配合的征地制度就决定了耕地必然会迅速流失。虽然国土资源部门声称中国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事实却是,中国的耕地流失也最严重。究其原因,农地不能直接转为工商业用途,农民不能直接转让其土地的建设使用权,人为地在国有土地与农地之间设定了一个很陡峭的收益差。因此,政府只要征地,就可以获得这笔土地增值收益。因此,过去十几年来,开发区热、房地产热,与土地相关的经济繁荣一波接一波。耕地迅速流失,农民却从中没有得到多少好处。

  因此,违法用地当然需要严厉查处,但是如果想解决三农问题,保护耕地资源,并切实保障农民的权利和利益,就必须对现有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原则上,应当允许农村集体土地直接入市,像城镇国有土地一样出让其建设使用权,这样,无须政府征地环节,农村集体土地就可直接自行转为工商业用途,其收益可为农民获取,而避免政府转手倒卖独占土地增值收益。

  广东省在这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从去年10月开始,广东实施《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据此,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出资),与他人合作、联营等形式共同兴办企业,视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不过,该办法却仍然禁止将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商品房地产开发建设和住宅建设。保护耕地、保护农民权益,农地制度亟待新突破。(编辑:付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