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专访:不除沙尘源 难禁沙尘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8日07:40 新华网

  

专访:不除沙尘源难禁沙尘暴

  图为4月17日,北京西三环路被沙尘笼罩。新华社记者摄

  今年沙尘天气从多年情况看,仍属正常范围;从强度上说,较前几年偏强

  记者:虽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使许多地区林草植被增加,生态得到改善,但沙尘天气仍然较多。请问偏多的原因是什么?今年的沙尘天气与往年有何不同?

  刘拓:今年的沙尘天气较前几年偏多,但从多年情况看,仍然属于正常范围;从强度上说,较前几年偏强。我国北方地区今春沙尘天气较为频繁,天气变化是主要原因。综合来看,原因主要有:一是入春以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内蒙古中部、新疆大部等地区偏高1—2摄氏度,土壤解冻比以往提前,加速了土壤水分的蒸发。二是去冬今春以来,北方地区降水量偏少,一般较常年减少三至五成,多的减少八成,为50年来同期的第二个少雨季节,地表干燥,土壤墒情差。当前春耕备耕活动频繁、大风天气增多,也加剧了沙尘天气。三是西伯利亚冷空气频繁入侵,势力较强,且在该冷空气入侵的路径上分布着大范围的沙漠、戈壁,加上其多与蒙古气旋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沙尘暴的频繁发生。再者,在我国北方地区沙漠广布,并且一些局部地区的土地沙化呈扩展之势,提供了大量的沙尘源。

  我们可以通过防沙治沙减少裸露沙源,减少沙尘暴发生频率和强度,降低灾害损失

  记者:沙尘暴年年治理年年暴发,像流感一样防不胜防。人们普遍感到困惑——沙尘暴到底能不能根治?

  刘拓:形成沙尘天气需要有两大条件:一个是强劲的气流;一个是干燥裸露的沙尘源。目前,全世界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分别位于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我国属于中亚沙尘暴多发区的一部分。从沙尘源看,发生在我国的沙尘暴有境内外沙尘源的影响,特别是今年,境外沙尘源影响更为严重些。在我国北方地区分布有174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其中的沙漠、戈壁是不可能被消灭的。所以,在我国注定不可能根治沙尘暴。

  记者:这是不是意味着人类在沙尘暴面前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刘拓:倒也不必如此悲观。沙源也是形成沙尘暴的基本条件,人类可以在此大做文章。可以通过防沙治沙来改善下垫面状况,增加适宜治理地区的沙质土壤的地表覆盖,减少裸露沙源,以减少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降低灾害损失。

  防沙治沙要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应有机结合,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记者:土地沙化是我国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那么在开展防沙治沙方面我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刘拓:防沙治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要求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作指导。在防治措施上,要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有机结合,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土地沙化。要强化以下措施:一是要采取封禁的办法,保护自然生态,促进植被的自然修复,保护沙漠的结皮层;二是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突出对重点沙尘源区的治理,增加林草植被覆盖;三是要通过强化执法的手段,严格禁止滥樵采、滥放牧、滥开垦,保护治理成果,恢复自然植被。

  记者:我国土地沙化防治实现了整体好转,但局部地区仍在扩展,比如新疆南疆地区、甘肃民勤等地都是重要的沙尘源区,加速治理刻不容缓。

  刘拓:可见,防沙治沙就是要依靠科学,标本兼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既要治沙,又要治穷;既求生态效益,又求经济效益。

  土地沙化的防治责任在地方各级政府,目前实行问责制;还应创新机制,完善考评

  记者:由于各地重视程度不同,防沙治沙效果差别很大。

  刘拓:“防沙治沙法”和国务院“防沙治沙决定”都明确,土地沙化的防治责任在地方各级政府,并实行问责制,重点沙区人民政府每年都要向本级人大报告防沙治沙工作。这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定责任。目前实施的重点治沙工程,正逐步推行报账制管理,也就是说你先治,验收合格,再拨钱。这就是绩效挂钩。再一条,政府可实行表彰奖励制度。

  记者:关键是不是还要有一套完善的考查评估体系?

  刘拓:你说得很对。创新机制大有潜力。我们实行了五年一个周期的沙化监测,并予以公布,以此来评价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的防沙治沙绩效,对重点和敏感地区还布设了监测点,实施跟踪监测。同时,我们还实行了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年度监测,反映工程管理,经济、社会和生态影响。以此评价干部的政绩,一方面强化工程管理,一方面调控治沙资金、任务,效果看好。

  来源:人民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