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压力解析:5种表现断前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8日09:48 新华网 | ||
“刚毕业没工作经验,企业都不喜欢我们。”这是高校毕业生为找不到工作而找到的合理解释。但记者在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上发现,除少数企业对应聘者有“相关工作经验”的要求外,绝大多数企业单位都没有工作经验的要求。“去高校招聘的企业都很清楚面对的应聘者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厦门弘信创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强告诉记者。 没有主见、缺乏自信、会抢风头、不愿下基层吃苦、薪资要求不切实际,记者调查 发现,上述五种表现才是造成高校毕业生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厦门博格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郑甫弘告诉记者,最近受一家知名外资企业聘请到上海某名牌高校负责招聘,一位前来应聘的女生在中文笔试和外语口试中都很优秀,但被最后一轮面试淘汰。他说:“我最后不经意地问她,你可能被安排在大客户经理助理的岗位,但你的户口能否进深圳还需再争取,你愿意么?”结果,她犹豫片刻回答说:“先回去和父母商量再决定。”没有主见断送了她的美好前程,凡事依靠父母的学生难做职场中人。
大学生就业开始流向小城镇 秦迎 编制(新华社发) 郑甫弘还说,在高校招聘会上还常见两类毕业生,一种缺乏自信,而另一种恰恰相反是会抢风头。缺乏自信的人会让人有学习能力差、推诿塞责的联想,企业不欢迎这类毕业生。会抢风头的就给人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印象,用人单位绝不会喜欢单打独斗的独行侠。 “我的首选是出国,其次是去北京,再不行就留厦门。”暂时还没找到理想工作的厦门某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小林说,目前班里36名学生都还没人打算到基层,大多数人瞄准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虽然国家鼓励下基层的政策已为数不少,但记者调查发现,优惠政策仍难以解除毕业生的重重顾虑。“这并不仅仅是面子问题,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收入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差别较大,城乡转换成本过高,大学生担心‘下去容易上来难’。这里面也有基层本身的观念问题,还有对人才的排挤以及旧有体制问题。”该校中文系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老师告诉记者。 夏磊是一位在厦门就读机械专业的毕业生,他参加的各地高校招聘会加起来有十多场。他告诉记者,前不久赶去广州参加招聘会,一家广东企业负责招聘的经理对他非常满意,于是开始谈最后的薪资。夏磊觉得今年找工作的形势严峻,于是回答:“无所谓,都可以!”那位经理当时就没再说什么,请他回去等通知,就没有下文了。 郑甫弘就此认为,薪资是毕业生对自己水平的一个衡量标准,也是对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满意程度的回应。“一个连自己薪资都无所谓的人,还能期望他对以后的工作和公司有干劲吗? 来源:经济参考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