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万里情牵 勒石为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8日11:02 红网-三湘都市报

  

万里情牵

  本报“触摸青藏线”前方采访行程手绘图“每当汽笛声穿过唐古拉山口时,高原上的藏羚羊,都会想念他们,想念那些有力的大手和坚强的笑容。他们能驱动钢铁,也会呵护生命。他们是地球之巅的勇者,他们缔造了世上最伟大的铁路!”——2005年央视“感动中国”栏目特别奖颁奖辞,颁予青藏铁路的近10万名建设者。

  "湘军能吃苦"

  自2001年6月开工,作为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线西段(格尔木-拉萨)的进展备受世人瞩目。从那时起的5年多时间里,绵延青藏高原1100公里的青藏铁路线上,前后有近10万名铁路建设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战。

  而这当中,闪烁着无数湘籍建设者的身影。

  9个子公司有7个在湖南的中铁五局,先后派出近5000人奔赴青藏铁路。他们当中,有一大半是湖南人:“大本营”设在长沙的中铁五局一公司,前后有800多人上青藏,技术骨干和管理层几乎都是湖南人;去年从怀化迁至长沙的中铁五局电务公司,近60人参战,至今还有30多人奋战在青藏高原上,“90%以上是湖南人”;设在衡阳的中铁五局二公司、七公司,设在郴州的中铁五局五公司,情况莫不如此。

  4月16日,中铁五局青藏铁路第一任指挥长齐康平在衡阳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我带的基本上是支‘湘军’”。他对这支“湘军”的评价是——“能吃苦,战斗力很强”,还有一部分湖南民工,“上去后也特别能吃苦”。

  湘情首尾连

  无数湘籍建设者,离家万里,在高寒、缺氧、高海拔的青藏高原上,冒着生命危险,为青藏铁路挥洒汗水和心血。不仅如此,湖南造的机械也在青藏高原上大显神威,为湘企赢得了莫大的声誉。

  青藏线施工环境独特,对施工机械要求十分苛刻。一般机械的高原工作效率仅为平地作业的50%-70%。但来自湖南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企业的高原型产品却克服了“高原反应”,遍布青藏线全程……

  对于这些英雄的、值得尊敬的湖南人和湖南企业,本报从2002年起,就予以了强力关注。2002年中旬,青藏线建设第二年,本报策划了大型新闻采访活动——“情牵青藏线”,行程上万里,直击青藏铁路建设现场,全方位报道了湘籍青藏铁路建设者的工作、生活状态,传达了三湘父老对他们的关怀与牵挂。

  而今青藏铁路建设进入尾声。7月1日,青藏铁路即将全线试运行。4年之后,本报再度出击,见证这条伟大铁路的全线贯通,全程触摸青藏线的“湘情湘味”。

  4月18日上午11时,本报“触摸青藏线”前方报道小组将从长沙启程,经西安、西宁到达格尔木——青藏铁路西段起点。此后半个月内,前方报道小组将沿青藏线一路西进,经“湘军”主战场昆仑山口、昆仑山隧道、不冻泉,跨越可可西里无人区,穿过“长江源头第一镇”沱沱河沿,最终抵达拉萨。

  高原立丰碑

  此行,我们将与建设者一起,在广袤神奇的青藏高原上树立纪念碑。

  在海拔4772米的昆仑山口,我们将立下第一块碑;在海拔4700米的不冻泉,我们将立下第二块碑;在“长江源头第一镇”沱沱河沿,我们将立下第三块碑。

  丰碑,将永久铭记湘籍建设者为青藏线洒下的汗水,铭记湖南企业和湖南机械在高原上的“神勇”,铭记青藏铁路全程深深的“湘”字印迹。

  丰碑,还将刻下湖湘儿女的殷殷期盼,刻下“治理长江环境,保护长江生态”的理念。

  2006年4月-7月,三湘大地-青藏高原。万里情牵,勒石为证。

  文/本报记者 唐婷 谈金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