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与其叫春般纪念,不如安静地忘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8日11:41 信息时报

  一个也不放过

  http://blog.sina.com.cn/u/1404346467

  徐江专栏

  (逢周二、四见报)

  四月份以来,各色资讯的“主旋律”中又多出了一种声音———纪念。纪念张国荣、纪念王小波……

  大张旗鼓地以宣传手段纪念某人,应该是到了民国以后的“新式”做法,主人公也都换成了主流的(虽然未必是钦定),如孙中山、如阮玲玉、如鲁迅。但这种宣传除敬畏之外,被纪念对象在普通人心中能唤起多少真正的亲近,似乎还很值得研究。倒不如刘和珍小姐,仅仅因了文豪一篇文章的流传,而让人有了隐约的私人惦念。

  到了开头提到的那几位眼前的牌位,其实已经是“主流+主流”了,其生前的另类倒与纪念者基本无关,顶多是作为一些精神赤贫者标榜个性的幌子。王小波真的是为了“沉默的大多数”吗?任何一个独立的人(更不要说作家了)的价值,其实只在他做成自己,而不在成为传声筒,鲁迅也无例外,何况“王二”呢。

  王小波标举的理性主义,无非是一种建立在西方文明价值观基础上的经验主义,仍脱不了僵化和教条的本质,所以王的思想随笔,一离开书斋兴趣与话题,直面万千街景世相,便很快显出呆气,成为一个大遗憾,而这背后的思维方式,也成为他后来小说难以走出的一大魔障,这些又岂是智慧和见识都低于他的那些“粉丝”(实为思想懒汉)所能意识到的?王小波最可能传世的中篇小说《黄金时代》,虽然单开了当代小说狂欢式写法这一路,可在对历史背景细节的尊重与处理上,依旧有不小的问题,程度也并不低于前段遭质疑声一片的《兄弟》(上)。凡此种种遗憾,在世俗文人们频繁敲响的纪念鼓声中,不是被淹没,而是被放大了,甚至放大到让人不舒服,并依稀折射出新人粉丝们的惰性和奴性。

  死亡不应封住所有活人的嘴。信奉诸如“死比天大”这类“好人”逻辑的人,在他们精神深处起作用的其实仍是奴性。我不相信当年崇拜张国荣的人,跟后来崇拜刘德华的人、前几年崇拜F4的人、眼下崇拜李宇春的人、还有文艺青年中崇拜海子的人,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而各种媒介上那些无原则的称颂和膜拜,其核心又无不指向一点———取消个性!这大约又与偶像们生前标榜的特立独行(别管当初是真的还是装的)南辕北辙了。

  最好的纪念,是还死人们以生前的落寞与寂寥,而不是以叫春般纪念的锣鼓,再次杀死他们在世上残存的精神———如果他们确曾有过的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