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轧闹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8日12:47 新闻晚报

  都说阿拉上海人喜欢轧闹猛,本人也免不了俗。小时候,哪里人多往哪里挤,记得那时金发碧眼是“稀罕物”,我们一群屁孩子跟在这些老外后面,一跟就是几里地,那时管这叫围观。尽管政府部门也宣传要注意自尊,保持国格,但无聊啊,要想克制都难。

  眼下,本人虽然已过知天命,别的闹猛一般是不会“轧的”,但惟独吃饭这件事上还是“秉性难改”,市面上流行什么,咱就要去凑个热闹。饭店也和咱一个“德行”,一会

儿走高端,生猛海鲜,鱼翅鲍:一会儿平民化,小龙虾沸腾鱼,跟风跟得厉害,好像都没有主见似的,满大街都是。其实这也难怪,从众心态,无可厚非。而且有时轧闹猛并不是件坏事,尤其对店家来说,在一窝蜂的背后,大家都在各自较劲,比拼谁的流行菜做得地道,有个性,谁的流行菜价钱便宜。这对食客来说就是一件喜事,怕的就是不闹猛,多,就有了挑选的余地;多,就能满足变换口味的欲望。

  比如说,鱼翅鲍鱼,有数百元一盅的上品,也有几十块就可以吃到一小碗的。再比如说小龙虾吧,原先出生小水沟里,老上海上点档次的是不屑一顾的。最初在它的发源地盱眙也只是民间一绝,据说是个姓朱的老汉发明了用十三种佐料香料浸泡,原先那个壳多肉少的小龙虾一下子变得水灵出挑了。先是在当地风靡,后来传到南京,接着风靡全国,据说还流传到国外。对于朱老汉,老克腊说岂止是贡献,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那些开龙虾馆的都把他奉为祖师。仔细观察,此言非虚,满大街的小龙虾就数姓朱的最多。不过小龙虾改变了申城饮食观念倒是事实,即使“大佬”也不惜屈尊,戴着手套,手剥嘴啃,吃相难看,没有腔调。其实对老吃客来说,味道比什么都重要,(当然健康是前提),美食不问出处。

  小龙虾风靡了,套用一句时髦话,对店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了吸引食客,殚精竭虑“翻花头”,有的在“选秀”上下功夫,非体态强壮者不卖,每只九钱以上,而且以个论价;有的在品种上显实力,除了十三香,还有什么干煸、椒盐啊,或者来个掐头去尾,免得你吃相难看。专卖店是以价格取胜,服务取胜,有的干脆通宵营业,这一招也蛮灵的,每到夏季夜晚,那些“小白领”们,忙碌了一天,结伴吃夜龙虾。据说他们还有不成文的行规,吃小龙虾必须承包,各吃各的,省得吃多吃少讲不清爽,有点PK的意思,当然买单不一定AA。有一回我和单位几个小白领去吃夜宵,只吃小龙虾,他们的胃口让我真正感受到什么叫老吃客,其中两人一人吃了两大盆,足有6斤重,事后还叫没过瘾,号称最多时他俩每人吃了13斤。

  在美食方面,老克腊是我的半个师傅。他说轧闹猛有很多学问,不能一概否定,闹猛就是气氛,就是竞争,没有比较,不会有比拼,有进步。所以,在餐饮这点上,上海人喜欢轧闹猛发挥优势,店家轧闹猛,食客轧闹猛,因此推动了餐饮业的发展。说到得意处,他又好为人师了:侬记牢,吃饭要轧闹猛,生意越是好,菜水越新鲜,说明伊被人家接受度越高。

  不过我们单位的“小四川”不服气,她说在成都老家,那里更喜欢扎堆(轧闹猛),那个一窝蜂相当壮观,只要流行,满大街都是。仔细一想,果然有理,喜欢轧闹猛的不仅只有阿拉上海人。作者:□撰文 易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