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乡村教育带给我们的羞愧之心"(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8日14:22 海峡网-厦门晚报

  钱理群接受本报独家专访,解剖教改弊端及困境

  

乡村教育带给我们的羞愧之心

  钱理群自称自己是“低调的理想主义者”。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为何不远千里,对马巷中心小学的“生命化教育”特别关注,他对当前的“乡村教育”有何看法……带着疑问,本报记者昨晚独家专访了钱教授。

  运动式的变革只能摧毁教育

  钱理群说,首先“是被孙绍振教授深入关注基础教育的精神和举动所打动”。多年来,在孙老师的鼓与呼下,我们看到了全国高考大一统体系的“逐渐瓦解”,福建省高考作文分值的提高,“孙氏初中语文教材”在一些地方颇受欢迎等可喜现象。从这点说,他又找到了一个“精神支援”。

  另一个“精神支援”来自《明日教育论坛》执行主编张文质倡导、并在马巷中心小学等乡村学校付诸实践的“生命化教育”民间实验。

  他说,现行的教育改革更多地依赖于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这些命令基本不考虑具体学校与教师的教学实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形成一个刚性的“大一统模式”,而推行改革的基本手段也是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等行政操作,自然也是以是否符合上级领导的要求为评价标准。这样,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个外在的、强制性的、纯粹的政府行为。说严重一点,改革成了学校及师生不堪忍受的负担。

  以升学率为评价教育、学校与教师工作的惟一刚性标准与尺度,是人人都明白、却又似乎无以疗治的中小学教育痼疾,已经并且正在继续给教育造成致命的伤害,教育成了生存的绞肉机,摧残青少年生命健康。教改是不能搞一哄而上的运动,运动式的变革只能摧毁教育,在这方面我们已经付出巨大代价,有过沉重的教训。

  “教师第一”理念的缺失

  《生命化教育事业学校的20条目标》,第一条是学校应确立“教师第一的理念,尊重、信任、关爱每一位教师”。“教师第一”理念的缺失、缺乏对教师的民主权利、生命自由与健全发展的“制度保障”,是当前中国中小学教育的根本问题所在。

  在他看来,这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到现阶段必须正视与解决的关键性环节,一个必须突破的瓶颈问题。

  如果教师把教育工作看做与自己的生命无关,仅仅是一个满足物质需求的谋生手段,那教育的技术化、工匠化及教师自身的工具化,就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把教育改革看做是外在于己的领导指令,那么教改的依附性、形式化同样不可避免。而这两方面都背离教育与教改的本质。

  张文质说“生命化教育要追求教师生命的幸福”,这是对传统教师观的质疑。

  钱理群认为,在生命化教育的理念里,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教师与学生处于人生的不同阶段,两种生命的撞击都会给对方以生命的滋润,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成长,教师则在学生的影响下永葆青春。

  乡村教育面临两大困境

  钱理群特别欣赏生命化教育的两大特点。一是所选择的实验点大多是边缘地带的乡村学校,而且以小学为主。他说,选择边缘地带,就是对行政控制的逃避,乡村学校课桌、教室简陋,但是安静,外在诱惑少,反而有可能直逼“教育之心”,让学校像个学校。而把重心放在小学,则显示了一种眼光,因为小学是教育的基础,是人的生命成长的起点。

  二是它没有申报政府课题而直插到基层学校,去寻找那些有理想、有追求或不满现状、竭力寻求出路的校长与老师,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和教育天职,特别是让老师在教育里找到尊严和安身立命之地。

  钱理群说,“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大多数”,但现在的乡村教育令人心痛,走进那些破烂不堪的教室,不能不生“羞愧之心”。乡村教育正面临两大困境,一是乡村教育权利的缺失,除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外,还有“乡村教师必须获得的权利,必须获得的生活保障及必须获得改善的教育处境”。二是“明显的城市取向的教育设计”,乡村教育的目标变成了为发达地区输送人才,其结果是一位贫困县县长所说的:“教育使我们这里更加贫困。”

  在钱理群看来,“为中国乡村教育寻找出路”是生命化教育实验的一个内容和目标,这样一个摆脱城市中心主义的视野转向,更引起他的共鸣。他反问:“我们为什么总是喜欢锦上添花,而不愿意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呢?”

  质朴的农村教师正在积蓄力量

  据他了解,生命化教育实验校的教师大多数都是农民之子,看上去质朴、执著,又略带忧郁,然而都坦诚、率真。多年来,他们默默无闻地思考与阅读,暗中积蓄力量。他们以教改“志愿者”的面目出现,意义重大。

  他们在市侩主义的世风下坚守理想主义,在人们纷纷逃离土地时坚守草根情怀,在官本位的现实中坚守民间立场,坚持批判性的思考和建设性的介入。这让他想起出现在中国大学校园里出现的青年志愿者,他们正在从城市走向农村,从东部发达地区走向西部,从事支农、支教工作。

  如果这两种志愿者的力量能结合起来,就可以对乡村教育及其改革注入新的活力,至少可以打破完全由政府主导的单一的教改格局,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改革的良性互动,就有可能对中国教育生态产生积极影响。尽管这只是一种可能性,但毕竟有了可能性,让我们依稀看到希望。

  教师应该常常反省自己

  钱理群自称自己是“低调的理想主义者”,背后有强烈的自我“反思”与“质疑”意识,而这正是生命化教育的两个关键词。

  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体制的问题,现行体制是不利于这个民间实验开展的。我们生活在现行体制中,体制的问题会内化为我们自己的问题,因此要真正实行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就不能不时时审视自己、反省自己。比如教师应该常常问自己:“我们是否因为生活的重荷,而变得日渐势利、鄙俗,缺乏生活热情,毫无梦想,毫无真善美的信念?”,“我们是否因为失去学习与思考的能力,而使得课堂变得极其平庸、乏味、毫无创造力”等。能够这样自我询问的教师与教育才是真正有希望的。

  文/记者 吴慧泉 图/记者 刘东华

  (来源:厦门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