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政府向社会公开公共账目意义重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9日00:10 红网

  财政部副部长娄继伟日前在“第二届中国财富论坛”上表示,政府的公共账目今后将逐步向社会公开。现在,所有部门的财政预算对人大基本上是完全公开,可是向社会公开公共账目的还不多。逐步向社会公开公共账目无疑是政府提高财政透明度的一个重要标志。(4月17日《新京报》)

  政府的公共账目将逐步向社会公开,表明我国政府在转变职能、接受社会监督、建

设“阳光政府”上又向前迈了一步,如果这一步迈得像说的那样实在,将极大地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政府在公共理财上的职能转变也就有了实实在在的内容。

  “阳光政府”、“阳光财政”,这些形象的提法,都是要求政府的行政行为要公开透明,表现在财政管理上,就应该不断提高财政透明度。所谓“财政透明度”,是指政府向公众公开预算过程以及政府的财政政策目标、公共部门账目和财政预测等财政资讯的程度。提高财政透明度,对于增强政府接受民众监督、消除政府理财上的弊端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提高财政透明度,有利于政府自身的良性发展。财政是政府最大的公共资源,政府在理财上有着特殊的公共权力,这种权力只有在公众的监督下,才能约束其行为向规范,避免出现问题,这也是通常所说的“阳光财政”的用意。要实现“阳光财政”,政府的公共账目必须做到公开,而且要向社会公开,这样就能促使负责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的人士更加负责,进而使财政政策更有力、更可信。因而,财政透明度是优良政府管理的一个关键方面。与此同时,提高财政透明度,也有利于避免滋生腐败。目前,导致腐败的一个技术上的原因就在于一些政府财政行为的不公开,存在着暗箱操作,这样的暗箱操作容易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即使是正常的经济活动、开支事项,也容易引起普通民众的猜疑。而政府公开公共账目,让老百姓对政府的财政环节心知肚明,这也是对贪污腐败者的最好威慑。

  第二,提高财政透明度,有利于民众行使监督权。知情是民主的前提,民众对政府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产生的信息享有知情权。宪法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事务。” 公共财政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公共财政这种“阳光”的“热源”来自于税纳人的税收,作为财政管理的政府只不过运用财税等手段,将税收集中起来行使其资源分配职能,而这个职能是人民赋予的,政府有职责根据民意把其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所产生、收集的信息包括公共财政管理中的信息对人民公开。这既是政府的职责也是政府的义务。最基本的,人民群众有权知道自己缴纳的税款花到了何处。

  第三,提高财政透明度,是对人大财政监督的一个有益补充。在我国,政府的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由人大来实施监督。人大代表在短暂的会议期间固然会负责任地进行审查,财政部副部长娄继伟称,每年开全国人代会,财政预算加在一起差不多有五六十厘米厚。这么多的资料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审查监督,难免会有监督不够或者疏漏的地方。因此,需要民众的参与,需要增加日常的监督,使财政监督的面更广泛,力量更强大。这样做也完全符合现实。因为人大是人民代表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构,其根基仍然是选举产生它的人民。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网络的时代,这为公共账目的公开提供了技术上的有力支持。据报道,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去年12月与市财政局进行计算机联网,便于了解该市的财政预算情况,实施财政预算的网上实时监督。人大代表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查询到某个部门或者某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并且可以细化到明细账目。如果将这一做法再向前推进,市民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查询到明细账目等相关信息,那监督的效果会是什么样?要是全国推广这种做法,又会是个什么效果? 2004年中国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和官员公费出国三项公款消费总计达9000亿元以上,这么大的一笔公款消费,倒不能说完全不合理,但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纯粹是挥霍浪费,究其原因,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财政管理上“阳光”不够,使公共财政成了某些官员笔下的“私人财政”,如果能够实现政府的公共账目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即使不能完全杜绝,恐怕也会有所收敛。

  回过头来再品财政部关于政府公共帐目向社会公开的表示,笔者发现用了“将逐步”这个修饰词,可见,政府公共账目完全向社会公开暂时还是一种愿望,其中也透露出一种难度,这种难度说白了,就是有些政府部门“不愿意公开”,不愿接受监督、不愿财政权力受到限制。因此,要推行这项新举措,必须首先解决政府有关部门的权力意识问题,并且要警惕那些嘴上不说,暗地里用劲的部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假公开。不管有多大阻力,政府公共账目向社会公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因为财政透明是政府阳光行政的重要标志,只有透明阳光了的政府,才能受到民众的信赖。

稿源:红网 作者:董宏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