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打造核心驱动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9日03:02 中国青年报

  沈阳机床集团用了5年时间,靠自主创新跻身世界机床十强,令人瞩目。

  谈及企业走过的技术创新之路,陈惠仁董事长说:“我们坚持改革、创新、突破的主旋律,实现了快速发展。开发了一批可以替代进口的产品。最重要的是形成了一支优秀的技术人才队伍。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我们进军世界五强、三强的核心驱动力。”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

  目前,公司已形成了以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心拥有专职技术开发人员近1000人,平均年龄32岁,96%以上技术人员为大学本科学历,包括76名硕士和2名博士。

  一切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都离不开人。沈阳机床集团总经理关锡友说:“是什么原因在支撑某些世界级公司拥有长久不衰的动力?一是企业家精神,二是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地进入这个组织。”

  集团人力资源本部本部长吴军介绍,“九五”末期和“十五”初期,企业经营还处于比较困难的时期,沈阳机床集团就针对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所处的被动状态,提出了要在三个方面解决问题。首先打破资金怪圈,深刻把握人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一关键点,形成以经营人才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二是跳出鸡和蛋的争论,全力打造适宜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发展平台,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三是解决叶公好龙的问题,要真正树立求贤若渴,真正爱惜人才的理念。

  他透露,企业困难时有几年大学生不愿意来,来的也没剩下几人,但公司对人才的政策一直坚持。到2001年以后,不但来的没有一个走的,而且想进来的挤破了门。

  不仅是技术层面,集团各公司的经理层领导大多是40岁左右的技术干部。总经理关锡友42岁,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省级专家;王胜、肖利伟、张日峰、孙纯君等公司级领导中,有不少人30多岁就担任了重要领导职务。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的人才机制,为自主技术创新积蓄了巨大的能量。

  人才是基础,机制是关键

  沈阳机床集团几年来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机制变革,创造公平正义、效率优先、优胜劣汰、有效激励的内部运行机制,有效激发和释放了员工的创造能量。有人评价沈阳机床是“国有体制,民营机制”,甚至“比民营还民营”!

  记者采访时得知,沈阳机床有两个诱人的政策:“边际贡献奖”——谁搞技术创新带来市场增值,就给谁利润分成,考虑到销售额的增长,分成比例从增值利润的3%向1%逐年递减。“技术专家制度”——对于评出的技术专家,给予领导层同样的待遇。关锡友说:“我们要把这种精神通过企业文化植入企业的发展基因。”即使在沈阳机床最困难的时期,在工人包括管理层只拿最低工资的时候,科研人员仍能得到总经理专项基金的特殊照顾。沈阳机床每年评三项大奖,最高奖就是产品开发,奖金达几十万元。

  在这里,硕士月薪起点为3000-5000元,本科则在1500元左右。但只要你有创新能力,这些可能就是个零头!在技术工人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也不在少数。有了这个机制,当年因为机制差而流失的技术人员开始回归。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有25人从收入高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返回。

  沈阳机床有一项约定俗成的技术创新规则,即投入、投入、再投入。哪怕是基础研究短时间看不到成果也要做下去,哪怕是企业负责人更迭也坚持自主创新不动摇。近年来,沈阳机床的技术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直大幅度上升,2005年已经达到3.8%。“这部分投入会让我们的产品自主能力更强,技术附加值更大,更具竞争力。”关锡友指着一台机器说,它在国外报价3500万元,我们的技术人员只用不到一半的投入就开发出来了。

  记者了解到,为早日突破整体自主创新能力的瓶颈,沈阳机床推出的“PRD计划”——自主创新战略行动,已被列入沈阳机床发展战略纲要。预计投资一亿元,开辟国内外两条通道,打造“以企业为中心,联合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化、国际化的开放式自主创新体系”。这是一座国际化平台,集团作为技术研发总部,在上海、北京及德国设立分部,形成包括当地优秀人才在内的技术创新团队和体系,为进军世界机床三强插上翅膀。

  本报沈阳4月18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