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科技喜雨润泽乡村 聚焦创新型贵州之三—支撑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9日07:50 贵州日报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科技的“第一生产力”作用至关重要。石漠化治理、科研育种、科技扶贫等为我省促进农业现代化,改变贫困地区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增强农民自主创新能力注入了活力。

  石山绿了,农民笑了

  3月30日,大方县羊场镇羊场村,村民蒋云明在自家对门的山头上种植中药材前胡。这个过去乱石嶙峋的山头,如今已经成为老蒋引以为豪的“中药材生态园”。

  7亩山地中,金银花、草乌、前胡等70多个品种的药材从石旮旯里探出新绿,传递着春天的信息。老蒋说,到了夏天,各种各样的中药材就会爬满石山上的每一块石头,满眼翠绿。

  以前,老蒋在石旮旯里种包谷,一亩地最多收150公斤,价值几百元。而山上一年四季都是裸露的灰白色的石头,持续的水土流失让这里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用老蒋的话说:“下一场雨,石头就要‘长高’一截。”自从“转行”种中药材以后,繁茂的植被遏制了水土流失,老蒋一年的收入也超过3万元。

  蒋云明的“生态园”,是我省近年来依靠科技治理石漠化的一个缩影。

  石漠化是岩溶地区危害最大的缓变地质灾害,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地球的癌症”。我国是石漠化发展和危害最严重的国家,而贵州又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省份。和石漠化伴生的,是极度的贫困。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省开始组织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对喀斯特生态环境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一批理论与应用研究水平较高的相关成果的取得,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有效的治理模式。

  目前,我省完成了“贵州—世界典型喀斯特地区资源开发环境效应与可持续发展”、“贵州省土壤侵蚀数字遥感调查与GIS研究”等国家和省攻关项目、科研项目50多项。

  我省石漠化地区农业人口密度大,综合治理必须追求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专家学者称之为提高脆弱喀斯特生态环境容量的巨型试验。

  花椒、杜仲、喜树、迷迭香、香椿……经过多年的试验,科技人员总结出了一批适合喀斯特地区的特色经济植物以及规模化种植及产品开发利用技术。小流域、脆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生态农业、退耕还林(草)与森林生态建设等一系列喀斯特生态环境建设模式,为进一步实施不同等级石漠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喀斯特表层水资源开发、旱坡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良种良法为龙头的农业适用组装技术、沼气开发等为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关岭、普定、清镇、水城……在一处处喀斯特生态建设示范区,水土流失得到遏制,森林覆盖率持续上升,呈现出山上林木茂盛,山下粮食丰收,生态环境改善,农民收入增加的喜人景象。

  推广良种良法 促进增产增收

  去年春天,大方县双山镇幺塘村农民沈寿鹏在地里种下了玉米新品种“临奥1号”。秋收季节,“临奥1号”彻底改变了沈寿鹏多年以来形成的“丰收”概念。

  “以前包谷一亩能收300多公斤就算丰收了,临奥1号一亩收了850多公斤,了不得。”沈寿鹏说。

  种子是决定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而玉米、油菜、水稻又被称为我省农作物良种选育的“三驾马车”。“十五”期间,这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有力拉动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003年,优质两系杂交水稻组合“两优363”通过国审,成为我省第一个通过国审的杂交水稻组合,标志着我省杂交水稻育种跨出了走向全国的第一步。2004年,全国第一个农作物栽培技术标准———《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规范》贵州省地方标准发布实施。

  科技进步使我省在不同生态稻区实现了亩产超800公斤的目标。2005年,贵阳市乌当区水稻亩产达到了908公斤。在普安县白砂乡,我省首次将杂交水稻推到1600米海拔以上地区,实现了重大突破。

  “十五”期间,我省开展了超高产玉米杂交种的集成配套技术研究,5种玉米良种实现亩产800公斤以上。对栽培试验研究和高产示范的总结,初步形成了高原生产条件下玉米的超高产栽培技术简要规程。

  我省隐性两系核不育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的选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种子产业化技术日臻成熟,效益显著,共推广面积3899万亩,累计新增油菜籽48517万公斤,累计新增总产值9035万元。

  富了脑袋 富了口袋

  农业科技人员这样描述科技扶贫为贵州山区农民带来的变化:“富了脑袋,富了口袋。”

  惠水县摆榜乡是一个极贫边远少数民族乡。畜牧业发展滞后。“十五”期间,省农科院科技人员连续三年蹲点该乡甲榜村实施科技扶贫,引导农民开展多熟种植,调整产业结构,使该村成了带动全乡整体脱贫的科技示范村。

  提高农民科技和文化素质,壮大乡土人才队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目前,我省已建成星火学校18所,培训贫困地区基层科技人员54313人次,基层管理干部13199人次,农民企业家11613人次,贫困人口432.68万人次。

  “十五”期间,我省正式启动了“农业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强力推进,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农业科技适用技术、产品市场信息、劳务输出信息等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全省共实施各类科技扶贫项目372项,共投入资金2462.9万元。这些项目覆盖了我省重点贫困区域的草地畜牧业发展、生态恢复与重建工程、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等,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科技扶贫效益。

  作者:奚晓阳 张益 王宁 宋黔云 杨春凌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