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金色的季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9日08:31 贵州日报

  坐船沿一条看得清每一根水草的小河顺流而下,春风拂面,小桥流水,散布在龙宫风景区的农家,俨然已构成整个风景的一部分……

  在全国人民都在为大力构建新农村献言献力的时候,本期要为读者讲述的,就是这个关于旅游业带动农民致富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故事,一个正在创建中的国家5A级风景区,在自身的不断发展中,携手农民兄弟,共创美好明天的故事。

  新农村建设描绘了美好的未来,但中国农民眼下应怎样选择脚下的路?中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模式并非惟一。这个任务落在咱们风景秀丽的贵州,以旅游业作为龙头从而带动新农村建设,无疑是一条重要的路子。因为我省的旅游资源大多集中在农村、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2002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将旅游发展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结合,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的指导思想。“十五”期间,我省旅游活动收入达47亿元,63万人依托旅游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景区范围点多面广,大多数农民杂居其中,早在龙宫被规划成为国家级风景区的那一天开始,它就被打上了“农”的烙印,一路走来,跌跌撞撞,一条龙宫和农民相互依存协作、“双龙”一齐腾飞的发展路子,正在逐渐地显山露水。

  ——请读本期《金色的季节》

  3月14日,贵州安顺油菜花旅游节首日,来自国内外的上万游客及嘉宾来到主会场龙宫景区。开幕式结束后,游客们纷纷到中心景区、漩塘、群芳谷等景点游览,不时发出阵阵惊呼:“哇!龙宫的变化好大呀!”

  几位来自贵阳的游客正以金黄色的油菜花为背景,用相机记录下自己永恒的一瞬。他们告诉记者,龙宫中心景区他们都来过,这次来主要游览龙宫新的旅游路线,这一路都徜徉在金黄色的人间仙境里,感觉太美了!在菜花的香味中看景,记者突然感悟:除了天然的风景而外,农村的青石板路、油菜花、光腚的孩童和沧桑的老人,这些都成为城市里长大的一代人越来越留恋的美景。那一刻,记者明白了龙宫没有硬性要求农民搬离景区并保留他们民族风格和习俗的良苦用心。

  龙宫的变化和周边农民的发展,成为记者4月再次赴龙宫采访的主要内容,尽管油菜花节已是尾声,将要结籽的油菜花依然在阳光下随风摇曳。

  “不敢想象,没有旅游开发,这里会是什么样?”

  “群山环绕,美丽而富饶的龙宫,在未开发以前,这里无人知晓。没有通电,也没有通公路。靠的只是那微弱的菜油灯来照明这365天的每一个夜晚。人们要把家里提前织好的麻布口袋拿到城里去卖,才有钱买煤油。但是奶奶说,当时没有像这样平坦的大路,天刚蒙蒙亮就得上路,要走二十多公里,一直到天黑才回来。后来路开通了,水电站也建成了。自从龙宫开发以来,我们的生活逐渐的提高……”

  这是参加“2002人与自然龙宫夏令营”的龙宫学校初三学生吴彦利,在他的作文《一溪活水出洞来》中稚嫩的话语。当然,孩子们只能从老人的回忆中去想象这里过去的模样。

  1979年因修建水电站的偶然,发现了这里如童话王国般的神奇溶洞风景,从而揭开了这深山中龙宫的神秘面纱。1984年成立龙宫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正式对外开放接待海内外游客。1988年,国务院颁布龙宫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国家旅游局授予龙宫国家4A级旅游区。2004年,龙宫成立管委会,体制改革、机制创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作为我省最早开发的景区,龙宫景区的变化可以用这简单的时间线路拉出来,但这变化在景区营销部副经理吴玉军的眼里,则是伴随着他成长并给他和他的一家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20年。

  1984年开放搞旅游时,吴玉军还是一个18岁的高中生。听说龙潭村下的溶洞就要开发旅游,曾当过乡邮递员的老父亲让正上高中的吴玉军在景区当了一名船工。说起那时,吴玉军不禁哑然失笑:“当时我们根本不知道旅游是咋回事,反正听领导说只要一看见有车来了就为客人划船,没车来就呆在家里。就这样一个月能拿80块的工资,第一次尝到了旅游的甜头。”

  让吴玉军更没想到的是来的客人越来越多,有一次几位游客饿了就近来到他家请他的妈妈做顿吃的,走时留下10块钱,老人推脱了半天才很不好意思地收下。这事让他们一家开始悟出了旅游的一些道道。从那时起,家里的空房收拾出来开起了农家旅社,妹妹吴玉芬在村口摆起了凉粉摊,二弟吴玉辉则在景区里当摄影师为游客照相,三弟跑起了个体运输现在已是中巴小老板……

  走进吴玉军在龙潭村的家,他的老母亲正在做饭,一屋的香味中老人埋怨:“才新修的房子就只有我和他爸爸住,儿女都到安顺买房住了。”吴玉军家是龙宫镇许多农户的典型代表,他家当年开旅社的石板房,在相距不远的地方寂寞地空置着。

  在景区的开发开放中,100%的船工和相关服务人员从当地的农民中招收,龙宫管委会的297名工作人员,来自龙宫镇的占134人,有的还像吴玉军一样成了景区的中层干部。大量游客的涌入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创收的机会,经营小吃摊、卖旅游产品、开饭馆、开商铺……管委会在景区内规范了100多个摊位,让附近村民规范经营的同时也方便游客。

  “立体多层,起伏跌宕”,龙宫周围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油菜花景观,立体感的油菜花山区别于平原地区平面式的油菜花海,与奇特秀丽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相辉映,构成了龙宫春天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并逐渐成为贵州旅游极具魅力和较为成熟的旅游产品。油菜花盛开的季节,人们形容龙宫是金色的世界,但在这金色的菜花后面是人均只有8分地的现实,全镇23个行政村2万多农民不敢想象没有旅游业做支柱,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旅游开发开出了咱们村里的百万元户”

  “旅游开发开出了咱们村里的百万元户!”马头村村支书陈权伦说这话时一脸自豪。也难怪,方圆百里著名的百万元户就来自马头。由于隔中心景区较远,马头村农民不可能像龙潭村那样大规模地出来做游客生意,带出一支队伍为景区建设服务是马头村民周朝祥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条致富路子。

  开发建设中,管委会按照规定,把一些技术要求不是很高、不超过30万元的土建土石方工程等都承包给当地的建设队伍以带动周边农民。从1985年开始,周朝祥带着村里的十几个能工巧匠包揽了龙宫的这些土木工程。由于工程质量过硬,多年下来,周朝祥不仅成了远近闻名的百万元户,而且名声在外,安顺、贵阳都有人找他去承包工程,村里已有80多个村民在他的工程队里干得热火朝天。记者来到周朝祥家想见识一下这位“大款”,不巧他在安顺的一个工地上无法赶回来。

  说起新房,陈支书打开了话匣子:“旅游开发调整了我们村的产业结构,全村231户人家40多人在景区搞摄影摄像服务,还有20多辆车搞营运、为施工队搞运输。2000年,管委会又联系上青岛的对口扶贫项目在全镇范围内帮助推广栽种10万亩经果林,我们村栽了200多亩,全部种上了枇杷树和桃树,70多户人家受益。有钱了,大家想着修新房,有的还铺上了白瓷砖的墙面。景区得知后,又投入60多万元指导村民改水改厕和外墙改造,统一成当地布依族风格的青石板墙面。”踏在干净整洁的石板路上,两旁石板房相互辉映,马头村的村容村貌令人赞叹。“我们村有3个固定的保洁员呢!两个由景区按月发工资,一个由村委会发。”这是陈支书的骄傲。和吴玉军一样,陈支书年轻时也是龙宫的一名船工。如今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景区管理科环卫管理所的所长。“虽说咱们是农村,可也是龙宫的一道风景!”

  “除了外墙改造投入了60万,我们还对龙潭村、漩塘村、马头村、桃子村、响陇村资助资金180多万元,为村民修建了灌溉沟渠和村寨道路,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的同时,也为下一步推出具有龙宫特色的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做好硬件上的准备。”管委会党委书记徐黔安对引导农民致富有许多实践经验。针对目前已有香港商人在龙宫搞旅游项目投资的计划,在最头痛的征地问题上,他大胆提出让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进来,“只要经营好了,每年农民都有股息分成,这比一次性地补偿多少青苗费强多了。农民成了股东,自然就会爱惜景区的一草一木。景区发展了,大家都受益。”记者采访时,香港商人围绕漩塘景区的征地开发正在管委会的指导下进行着。

  为了打好“绿色龙宫”、“生态龙宫”这张牌,管委会从成立伊始就注重保护龙宫的生态环境,除了向村民宣传环保的重要性而外,每年还向周围几个村的村民发放燃煤费,以防止他们上山砍柴。龙宫今日绿色环抱、鸟语花香,都凝聚着龙宫人的心血。

  “景区完善了,周围的农民才会有在自家门前挣大钱的机会”

  沿着通漩河顺流而下,正是枯水季节。水很浅,不少农民正在河中清理淤泥,同时用大石块修筑河堤。弃舟上岸,记者与正赶来给丈夫送水的陈权芬交谈起来:“家里农活不忙吗?来清理河道?”

  “油菜还没结籽,栽秧也还要一两个月,两个孩子都在安顺上学,正闲着没事呢。”

  “干这个有多少工资?”

  “有的一天30块,有的40块,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拿着管委会开的工资来清理自家门前的河道。”

  “没想过出去打工?”

  “出去搞哪样?好多人还到我们这里来打工哩!”

  陈权芬说的是大实话,“走大路,见大官,挣大钱”是当地农民最爱说的一句话。

  20岁的吴小丽穿着一身漂亮的民族服装,初中毕业后她在景区已当了一年的导游。因为是新手,每月能拿400到500元工资,比起搞摄影的哥哥和卖洋芋的妈妈,她的收入算少的,可毕竟是在自家门前,从家走到中心景区只需要踏上几十级的台阶。和周边许多村寨一样,她们村的姑娘小伙没一个外出打工的。

  “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在景区各项设施不断完善,吸引来更多游客的基础上,周围的农民才会有在自家门前挣大钱的机会。”

  龙宫管委会主任王枫林对龙宫和农民的共同发展有着自己的思考。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龙宫成为游客眼里的“鸡肋”,游黄果树而不来龙宫。游客稀少、发展缓慢、规划的滞后和政府职能的不到位,成为制约景区发展的一大问题。2004年成立管委会后,景区的领导班子埋头苦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力改善已经老化的硬件设施。通过争取贷款、自筹资金、招商引资等方式筹措资金。尽管记者多次到龙宫采访,但龙宫的变化却令人感到惊讶,往日像招待所一样的宾馆已改变为舒适的三星级酒店,破旧的入园大门变成了花木扶疏、设施一流的游客服务中心,入夜,广场的灯光璀璨闪烁,与洞中的美景交相辉映。据了解,近两年来,已投资400万将龙宫宾馆改造升为三星级,360万建成了全省景区最好的游客服务中心,800万大门、码头、广场六大节点工程建成,龙宫实现了全面的改头换面。

  硬件的改善引来了游客的增多,龙宫多年的经营状况来看,每年进入景区的游客平均为30万人次左右,但在全国溶洞景区普遍经营不善的大环境下,龙宫作为少数盈利的景区,去年共接待游客59万人次,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人流自然带来了物流,记者在龙宫采访时,众多的个体经营户都说,从去年开始,龙宫游客人数多了起来,生意也越来越好做了。为留住游客带动周边的农民,龙宫去年规定:凡进入漩塘的团队游客一律免收门票,仅此一项就为漩塘村兜售香烛的农妇增加收入10多万元。

  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安顺市委、市政府更将旅游扶贫作为农民指导农民致富的一项重要工作,成立了由十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组成的旅游领导小组,以黄果树、龙宫、天龙为中心,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工作,使景区周边的乡村农户从旅游的发展中得到了实惠,生活水平大为提高。而按照龙宫的定位,景区将建成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一体,从自然观光产品向休闲度假产品发展,针对这一目标龙宫景区内大量的农民杂居,就可以大力开发乡村旅游,这也是景区今年的工作重点。

  “只有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景区,自然、和谐的新农村才能建成”

  “携手农民兄弟,共创美好明天!”车一进入龙宫刚修好的生态停车场,就看见了大红的标语。这可不是空话,记者来到位于中心景区附近以竹篱做围墙、簸箕做招牌的“国宝布依酒家”,品尝一顿地道的“农家乐”。

  灰灰菜、折耳根、龙须菜、荷马……新鲜清香的野菜果然让人胃口大开,在我们的叫好声中,老板吴仁兴颇为得意:“每天都需要大量的野菜,周围这些原来没人摘没人要的东西现在值钱了!龙须菜卖到10块钱一斤,那些摘菜的小娃娃可从我这里挣了不少书本钱嘞!”吴仁兴也是龙潭村民,从景区开发开始就在龙宫工作,做船工搞摄影,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龙宫人,他在当地也算是一个能人了。但对自己经营的酒家,欣喜之余却流露出遗憾。吴仁兴说,景区街上大大小小数十家餐馆,就没有一家上档次的农家乐,而龙宫开发这么多年也没有培育出几家在外面叫得响的品牌。

  在安顺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2004年以后赋予了景区相关的政府职能,但方方面面的相关手续还没有完备配套。更让他们为难的还在于农民思想意识的改变,“小富即安”缺乏整体意识和大气是许多村干部共同的弱点。为此,管委会每年都组织龙宫镇各村的村干部到省外去旅游,张家界、昆明世博园、丽江古城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不仅对大人如此,对龙宫的小孩,景区举办了“爱我家乡、爱我龙宫”征文活动,评选“十佳少年”,开展“小小导游带你游龙宫”等活动,“还想让他们去看一下华西村和小岗村,可想来想去,人家走的是农村工业化的路子,都并不适合我们的实际情况,还是要走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

  而摆在他们面前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则是要谋求龙宫下一步的大发展。龙宫开放20多年来,共计接待游客700余万人次,景区游客构成正从半日游向一日游转变,由于处在贵州省旅游优先发展区内,景区乃至安顺旅游要大发展,实现安顺“旅游兴市”发展战略,“我们要主动和黄果树接轨整合!”景区目前最迫切的是需要启动修建龙宫至王二河至天星桥旅游公路的建设,构成黄龙旅游板块,形成贵州西线旅游大循环通道。而安顺市的相关领导也对这一设想积极支持,有想法就有了奔头,令人高兴的是龙宫人的设想极有可能在两年以后变为现实。

  今年,景区将投入600万元即将建成龙门飞瀑观光电梯,122万元按一类新建和改建8座景区卫生公厕。500万五进龙宫开发建设,2007年完成景区规划编制建设,2006年至2009年,围绕已开放的景区内的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包括洞内灯光音响系统、打造佛教文化旅游为主的漩塘景区、修建三星以上宾馆2至3家,新建500米旅游文化一条街……具体落到景区带动农民,则要求以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绿色有机农产品和特色民族民间工艺品为总体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景区周边五村为重点,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或“多村一品、多村一特”的格局。

  “依托农村建设的景区,只有在景区大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景区时,自然、和谐的新农村才能建成。”走过了20年的旅游开发道路,经历了20年的旅游扶贫,龙宫人感觉自己正处于贵州旅游最好的发展机遇,抓住这个机遇,相信明天会更美好。

  作者:肖江 杨筱堃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