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9日09:20 上海青年报

  ■文/柏岳

  法国当代伟大的哲学家与文学家让·保罗·萨特对于自己的戏剧作品,最喜欢的是《魔鬼与上帝》,尽管评论界看重的是他的《恶心》与《苍蝇》。作家之所以对《魔鬼与上帝》有偏爱之心,大概是该剧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他的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并表现了他对“自我选择”的新思考。

  该剧通过主人公格茨的三次“自我选择”,反映了人在选择上的自由限度与“选择”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格茨是一个私生子,成长时期的恶劣的生活环境养成了他邪恶的品质。为了土地,他背叛了自己的同胞兄弟;为了钱财,他准备将城堡中的两万多人斩尽杀绝。这一切自然不能使作为“人”的他获得快乐。于是,他选择了“善”。他将土地都分给了无地的农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们获得幸福。然而,农民并不给予他感恩的回报,人们也没有得到丝毫的幸福。这样,他在“善”的选择上又碰了壁。作者在最后让他抛却了非理性的善恶选择,而把目光投向社会,投向广大的人民群众,让选择与时代的发展同向。《魔鬼与上帝》中格茨人生历程的三部曲所显示的意义,正如萨特自己概括的,是“格茨信仰的转变,他开始皈依人。在抛弃绝对的伦理之后,他发现了历史的伦理、人类的伦理与具体的伦理”。

  格茨是抽象的“人”的符号,他代表着大千世界中的芸芸众生。每一个格茨,也就是历史与现实中的每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都会经历过多次的选择。客观的存在,当然会制约着我们选择的方向,但并不会把我们束缚到没有任何自由的地步,选择的空间依然大到令人目眩神迷的程度。

  在许多人看来,人生的选择是十分困难的事,尤其是在生死抉择的关头,其实,选择绝不是个人的在刹那之间思维的结果,而是一个人长期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操守在选择之时的集中表现。一个爱民爱国的人,决不会在敌人的拷掠之下选择汉奸的人生;一个长期廉洁自律的人,也不会在金钱的诱惑之下将不义之财放进口袋。

  我们常常慨叹人生的短暂,是的,短暂的人生经受不住几次错误选择的折腾。但是,我们无法改变存在,更无法让其消亡,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坚定自己的理想,超越存在,向着那光明的彼岸,扬起人生的风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