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高职大步跑 遭遇三难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9日09:25 南方日报

  学校定位、课程设置、引进师资如何面对市场进行改革?

  高职大步跑遭遇三难题

  加强职业教育新闻追踪

  本报记者梅志清通讯员杨定明

  在各类教育中,有一类教育往往被社会忽视,那就是职业教育;而在大学校园里,又有一个宠大的群体常常较难吸引关注的目光,那就是高职高专生。

  昨日,本报报道的《广东“三大礼包”力挺职业教育》专题报道在广东职业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一个月内两次对职业教育连续作出重要批示,关系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即将出台,马上就要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种种信息让高职高专院校的当家人鼓舞:职业教育发展的机会来了!

  然而,不可否认,更多的高职院校还是在一种比较艰难的矛盾状态中生存。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一所省属的行业大哥,这几年低调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解剖他们在改革过程中所遭遇到的“三大难题”,可能对全省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都有借鉴意义。

  学校定位

  志在专升本还是扎实搞职业教育?

  目前大多学制三年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定位有其尴尬的地方,要论动手能力,可能不及一进校就直接上实训岗位的中职生,要论系统理论功底,可能又不及学制四年的本科生,全省65所高职高专院校的位置到底应该在哪呢?

  在这种探索中,有两种观念发生了激烈冲突,一些高职院校认为学校的发展就是应该争取一切条件上本科,专升本,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等都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而在激烈的专升本竞争中,这几年广东有些高职院校成功了,顺利晋升为本科院校,但也有一些院校却不能获准通过。

  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对此持完全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每所高校应该有自己不同的定位和特色,作为高职院校,就是扎扎实实发展职业教育,就是以动手能力为主,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专科院校并不比本科院校低人一等。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惠坚就是持这种观点。正因如此,从2002年起,他就在学校内部开始了一系列改革,瞄准市场需求订单式培养人才,把职业教育的“职业”味做足,甚至要求核心专业的老师下企业工厂了解岗位需求,根据现代工业的流程来重新编写教材,具体到每一章每一节的内容都要与行业需求相吻合。

  刘惠坚的改革虽不张扬,却在学校内部引起较强烈的反响,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步步深入,上什么课,不上什么课,什么人来上课等,都时常成为交锋的焦点。然而三年下来,改革过的核心专业——汽车、数控专业的毕业生未出校门就被用人单位订购一空,用人单位非常满意。这些,让刘惠坚的改革吃下了定心丸,也让老师们信服。

  作为高职院校,到底应该是志在专升本还是扎实搞职业教育?现在高职界对此并没有一个定论,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谁先对职业教育有一个切合市场的清醒认识,顺应市场需求抢先改革喝“头啖汤”,谁就能抢占先机。

  课程设置

  开公共英语课还是开更多实训实操课?

  在一次全省的职业教育会议上,请来了广本、丰田等企业人力资源部的经理,他们给全省的高职高专院校的校长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不客气”的信息:你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来到企业后不能直接上岗,都要企业再培训,重新回炉后才可使用。甚至有学汽车营销的毕业生来应聘汽车销售的岗位,却不能当场草拟汽车销售合同条款,他们发问:大学三年学生到底学了什么东西?

  面对每所学校安排得满满的教学计划,有一个现实问题也许值得高职高专院校反思,那就是我们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是不是和企业的需求对得上号?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是与市场脱节?

  如果认同对不上号,那就改啊!另一个问题又浮出水面了:思想政治课是非常重要的,谁也不敢不上;公共英语课是非常重要的,每学期要占一百多个课时,连续上两年;计算机课是非常重要的,高等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每学期也是一百多课时……

  作为职业教育,高职学生还有多少时间来学专业技术,进行实训实操呢?

  前几年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试点,把学制三年改成两年,当时在一片反对和犹豫中,刘惠坚马上选择了汽车检测与维修这个专业进行试点,一问他,他竟然说主要是想借“时间紧迫”之机把大家都不太敢碰的课程设置彻底改一改:停开公共英语,只开专业英语;计算机课依学生自己的需要选择上课,不硬性要求;降低高数课课时……把宝贵课时全部用来上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课。

  有意思的是,机电学院的这一改革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学校4000多学生,超七成来自贫困山区,他们读高职主要就是想寻求一种谋生手段。但是这一改革却与现行的评价标准有所抵触。按照教育部现行的评估标准,学校要是想评优秀,外语及格率就必须达70%以上。

  开公共英语课还是开更多实训实操课?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调整上,有时它还真成了一道难题。

  引进师资

  要博士还是要工程师高技师?

  很多人都知道,现在要想进大学任教,首要条件就是博士学位。对于一些研究型大学来说,此举无可厚非,但对于一些以教学为主的大学甚至一些高职院校都以此为方向,就让人费解了。

  机电学院反其道而行之。在这几年学校引进的人才中,不少教师是从工厂企业直接挑选的工程师、高技师,或者是有企业背景的研究生。学校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看其职业素质和动手能力,一个动手能力不强的老师,很难想像他能培养出就业竞争力很强的学生。

  然而,此举也遭遇到专家们的质疑:这样的师资队伍是不是博士太少?高学历人才所占比例偏低?将来学校评估又是一个问题。可刘惠坚坚持认为,没有企业背景、纯粹从学校到学校一路读上来的博士来高职院校能教什么呢?

  这其实又是发展路上的一次选择:要更多的博士名声很好听,师资评估能达标,专业理论能加强;而要更多的工程师、高技师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有利,也能更好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动手能力的问题。

  有的重点本科院校为了提升师资素质,要求没有博士学位的老师去读博士,而机电学院则要求核心专业的骨干教师去工厂企业“回炉”一年:了解岗位需求,按企业需求重新编写教材,然后再掂量自己能否胜任这门课的教学,缺什么就回去企业补什么。

  不仅如此,他们还专门设立校企联络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专攻”行业的专家、一线的骨干,把他们“团结”到学校的教学中来,是学校的编外教师。

  图:

  春节期间,来自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李松双在组织旅客上车。该校组织学生利用寒假到广州铁路担任临时乘务员,使学生大受锻炼。

  乔军伟陈戈肖芙蓉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