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苍苍白发 耿耿乡心——记诗人余光中厦门之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9日09:41 新华网

  新华网厦门4月19日电(记者余瑛瑞)“海峡无阻,乡情可渡”、“一湾浅浅的海峡,千古深深的乡心”、“台海无风波,两岸成风景”……这是本月厦门大学85周年校庆时,余光中为厦大师生展示的报刊题词。

  78岁高龄的余光中不顾厦门早春湿冷的夜风,在“我的未来不是梦”——庆祝厦门大学建校85周年大型演唱会的舞台上,与两位同年校友一起动情吟诵为许多人所熟知的《乡

愁》。

  校庆期间举办“中华文化前景全瞻”的海峡两岸文化论坛,他又走上建南大礼堂的讲台,做了一场“诗与音乐与歌的关系”的专题报告。

  报告前半部,余光中介绍中国和西洋两种不同传统的诗与音乐的关系,解析以乐入诗、以诗壮乐和诗本身所具有的音乐性。报告的后半部,他通过朗诵自己所写的诗,来印证他所提出的对于诗与音乐的观点和见解。《珍珠项链》《当我死时》《寻李白》《浪子回头》……一首接一首,诗人在台上浑然忘我,听者在台下如醉如痴。

  余光中的一首《乡愁》在海内外许多人所熟知,并因此有“乡愁诗人”之誉。但他自己却颇不认可。他坦言,自己写诗并不只限于乡愁,事实上自己最主要的乡愁诗只有三首,更多的作品是关于友情、亲情、爱情、咏物和人与自然的主题。

  余光中1948年从当时的南京金陵大学转到厦门大学,只在厦大读了一个学期便随家人离开了厦门,但是他对厦门和厦大却一直怀有深刻的记忆和感情。他在给厦大一位教师的信中说,“厦大是我母校,厦门则兼有故居与故乡的双重感情。”他甚至清楚地记得在厦门就读厦大的那半年中,每天骑单车飞驰上学的情景,也清楚地记得导师李庆云让他坐在旁边,逐字逐句为他讲解他的英文报告的情景。

  余光中发表第一首新诗《扬子江船夫曲》是1949年6月22日在厦门的《星光日报》上,当时正是他在厦门大学外文系二年级就读时。余光中说,厦门的秀丽风光是他成为诗人的触媒。他从上海乘船来厦门,大海茫茫中几日,忽然看见了鼓浪屿,觉得仿佛海上仙山,还有英雄树和亚热带的生命,都促成了他创作的冲动。虽然余光中只在厦大读了半年,却在厦门的报纸上接连发表了五、六篇作品,那段时间是他成为诗人的起步阶段。

  有学生问,如何看待当前大学生学英语远比学中文认真的现象,余光中说,英文要学,因为利于与外界交流,但学习别人的文化,不能把中文忘掉。世界上讲英语的人口只有4亿左右,而讲中文的则有十几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文面临英语的挑战,有家长观念的影响,也有社会氛围的原因。

  余光中回忆,当时他到厦大学外文,也是家长的意思。离开厦门去了台湾,后又去了美国。由于风俗、国情都不一样,他感到孤独,也深深体会到自己是个中国人,应该回到属于自己的文化中去。真正的黄金,是埋在自己的文化里的,要回来开掘。所以他最终离开了美国,回到了台湾。

  余光中说,他自己是学英语出身,也是教英语的,但却是用中文写作,并因此成为诗学人。他教给青年学子一个最简便的学中文的方法,就是阅读中国的古典名著。

  11年前,离开厦门大学40多年的余光中首次回到厦门大学参加校庆,他在建南大礼堂的主席台上重遇老校长汪德耀,与老校长忘情拥抱,将当时的感受写成了《浪子回头》,并以这首诗名为第16部诗集命名。11年后,厦门大学85周年校庆,他再度回校,亲自为学弟学妹们朗诵这首凝聚万千感受的《浪子回头》。

  一位听得入迷的厦大女生说,这些年,大家几乎忘了什么是诗了,余老的讲座就象一阵春风吹来,一切都变得那么美丽,那么动人!(完)

  相关报道:

  ·

  ·

  ·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