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北京风沙自古外来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9日09:41 北京日报

  

北京风沙自古外来多

  图一:近两天,京城降下最严重的一次浮尘。图为国家大剧院穹顶被黄色尘土覆盖。刘新华摄RJ136

  17日的北京是土黄色的,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土腥味儿,地面、建筑物、汽车、甚

至每一片刚吐绿的树叶,都被罩上了一层土黄色的盖子,有媒体直接借用古诗“满城尽带黄金甲”形容当天的北京。

  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张明英说,这是由外来沙尘影响北京,本市今年出现的第7次浮尘天气。

  昨天白天,京城天空依然阴霾,但浮尘已在减弱,张明英说,夜间将吹起五六级的北风,之后,京城天空将一片晴朗。

  北京市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于德源研究员对记者说,北京地区历史上就是春季多风,气候变化是有周期性的,遇到干旱周期,风沙必然大;湿润周期,即使风大,沙尘也不会太大,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且是上千年前就存在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研究员陈广庭,昨天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以大量史实分析了自北魏至今1500多年间影响北京的沙尘天气。

  北魏:首次记载沙尘暴

  陈广庭说,北京地区历史上第一次可靠的沙尘暴记录出现在北魏太平真君元年(公元440年),据《上谷郡志》记载:“春二月,上谷郡”“风风起,坏屋庐,杀人”(上谷郡辖地相当于今张家口、小五台以东,今北京延庆、河北赤城、怀来、涿鹿、宣化一带)。

  此后,北魏时期有记录的重大沙尘暴还有三次,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公元500年)“二月,幽州(北京)暴风,杀一百六十一人”,景明三年(502年),“九月,幽州……暴风混雾,拔树发屋”,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505年)“春二月上谷郡黑风拔树杀人”。

  隋唐时期,北京地区没有出现过有关沙尘暴的记载。陈广庭分析说,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气候温湿,周围沙尘暴活动本来就少;二是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幽燕地区及曾作为北朝都城的山西大同地区都成了不引起人们注意的偏远地区,或者两种因素都有,但从全国沙尘暴天气描述罕见的情况看,应是以气候环境较好为主。

  金代:中都“雨土”记载多

  辽金时代,随着气候变得寒冷干旱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加强,有关风沙的记载开始多起来,作为金中都,北京地区“风霾”、“雨土”的记载尤多。

  金海陵王(完颜亮)贞元三年(公元1155年)四月,中都地区“昏雾四塞,日无光,风十有七日”;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十二年(1172年)“三月庚子,雨土”;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三月乙酉,氛埃雨土。四月庚子亦如之”;金章宗(完颜璟)泰和四年(1204年)“三月下卯,日昏无光”。

  陈广庭说,沙尘暴多出现在三四月,这与春季多干旱的气候特点是相应的,但也有发生在秋季的例外,例如,金章宗承安五年(1200年)“十月庚子,风霾”。

  元代:飞沙走石持续44天

  公元1215年,蒙古军攻占金中都,1271年建新都城,1267年改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今北京)。游牧民族始入中原,开始未改牧业民族习惯,许多耕地荒废,植被得以保护,反而有利于遏制沙尘。

  后来开始重视农耕,周围重新变为耕地后,沙尘暴再次降临北京地区,《元史》元贞二年(公元1296)开始有沙尘暴的记载,自元英宗至治三年到明宗至顺二年(1323年到1331年)的9年中有7年出现多次沙尘暴天气。

  此外,元末顺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三月庚子(二十四日),“京师大风,起自西北,飞沙扬砾,昏尘蔽天。逾时,风势八面俱至,终夜不止,如是者连日。自后,每日寅时风起,万窍争鸣,戊时方息,至五月癸未(初八日)乃止”。陈广庭解释道:也就是说,飞沙走石的沙尘暴天气前后持续了44天。

  明朝:沙尘暴频繁又强烈

  明代276年中,北京地区共有95个年份出现春夏之交的大风沙尘暴天气。前71年没有沙尘暴的记载,也就是说,沙尘暴集中出现在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明成祖1403年迁都北京)。

  以后的205年中,平均每41年中有19年出现沙尘暴,最为频繁和严重的时期是成化、正德、嘉靖、万历及天启至崇祯前期,其中1467年至1473年、1505年至1510年、1522年至1531年、1548年至1552年、1567年至1573年、1581年至1587年、1617年至1626年都是连续5年以上年年出现沙尘暴的年份。

  除春夏之交外,严重一些的年份延续到夏季,甚至秋冬季节也出现过沙尘暴。

  明朝北京地区有过几次特大沙尘暴,毁坏建筑,死伤人众,损失惨重。如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至五月间,“京师

  烈风,尽晦”,“大风,黄沙蔽天”。陈广庭说,有人骑着驴过桥,人和驴都被吹落桥下被水淹死。

  明朝的沙尘暴如此频繁和强烈,在历史上是少有的。陈广庭说:“追究原因,明末我国处在干旱寒冷的时期,也与明政权北迁以后,北京附近的破坏性大开发有关。”

  清代:沙尘暴集中康熙朝

  清兵入关,建都北京,统治中原的268年中,有关风灾的记载有23年,其中演绎成沙尘暴的大风,集中在康熙朝(公元1662年至1773年),如康熙十五年(1676年)五月初一,京师“忽天气晦黑,有大风从西山来,势极厉,飞沙拔木,震动天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二十一,“通州雨红沙,尽晦,张灯火,自辰刻至明晚乃止,家家辇沙十数石。”这次沙尘暴不独出现在通州,过两天,文安县亦有因风霾“白昼如夜”的记录。

  陈广庭说,从史料记载的沙尘暴来看,明清的沙尘暴来自多方向,沙源较近。

  解放前:风沙强烈郊区多沙丘

  民国时期,北京地区战乱不止,有关沙尘暴的记载不多,写于1937年的《中国救荒史》记录了北京地区1935年的特大风灾,应当是一次涉及北京地区的沙尘暴。

  陈广庭说,另外据老人们回忆,日寇统治的20世纪40年代初期,北京地区不但风沙活动强烈,且郊区多沙丘,沙尘暴活动可见一斑。

  新中国:北京沙尘暴日趋减少

  陈广庭说,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注重环境建设,首先抓防治水患和水利工程建设,先后修建了官厅、十三陵、密云、怀柔、平谷等大型水库,既防治了千百年困扰北京的水患,又从根本消除了就地起沙的新增沙源。

  第二步是抓首都周围的绿化,防治风沙。据最新数据,目前北京市绿化覆盖率已超过50%,随着北京植被覆盖率的增加,威胁北京的风沙(主要指扬沙)日趋减少。

  而在北京周围,特别是处在北京上风向的燕山地区,结合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进行了燕山地区的绿化建设。虽不能彻底解决因上风向而带来的风沙侵入的问题,但对减少沙尘暴对北京的袭扰起到一定作用。所以近50年,无论大风消长,北京沙尘暴一直在减少。

  本版文字/RB010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