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一次面试定终身?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9日10:04 东方网

  汪长纬作品集几所高校自主招生尘埃落定,新招收的学生据说都经过了面试,而且有的学校更是“跳出原有考试成绩”,“最终以面试决定胜负”(见4月15日《新民晚报》)。也许此举意在突破传统高考,革应试教育的命。但是,按照有人把传统高考说成是“一纸考试定终身”,而今岂不又变成了“一次面试定终身”?

  从报纸披露的部分面试题目来看,大多是时事政治和社会常识类,与中学阶段所学

的数理化基础知识并无多大的直接关系,即使数理化知识再差,只要对社会问题比较关心,平时天天听广播看报纸,要对这些问题说出个一二三来并不难。但这些考题用来考公务员还差不多,但用来考察将来大多要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就未必得当。我们当然要反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由此会不会导致“两耳只闻窗外事,无心再读圣贤书”?我想,人们有理由担这个心。而且,说得严重点,“跳出原有考试成绩”,以一次面试“最终决定胜负”,将会大大动摇中小学的基础教育,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多少年来,现实给我们的教训就是不要轻易否定经受过历史检验的传统的、合理的东西。不去说数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是不是选拔了真正的人才,但就“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就比由皇帝佬儿个人钦定进步得多。实际上,传统高考就是对考生真才实学的一次有效检验。笔者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高中毕业考大学的。我的体会是,真正肚里有货色的决不怕考试,只有成绩差的才怕考试,而且总抱怨考试。当时,我们班总共50名学生,最终考取大学的是5名,而这5名同学在高中阶段的三个学年里,基本上一直是全班公认的优秀学生,不光成绩好,政治上也要求进步,全是共青团员,其中一名是班长,一名是团支书,两名班委。这种情况,在当时有相当的普遍性。实际上,迄今为止,我们国家的许多横梁之材、科技精英、业界骨干,不都是传统高考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吗?现今中央政治局9名常委就是生动的证明。这9人中,4人毕业于清华大学,1人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还有几名毕业于当时著名的北京几大学院。这说明,他们当年确实是素质非常优秀的青年学生,历史证明这些大学录取了他们是慧眼识珠,更证明传统的高考并没有埋没人才!

  再说,不善言词表达的并不就能完全说明素质不高,巧言令色的也不一定就有真才实学。三国的马谡说起兵法来不是头头是道,可打起仗来不是失了街亭吗?当年的白卷英雄张铁生,可是能说会道,如果面试,说不定就成了幸运儿。而不善言辞甚至有些木讷的陈景润,连中学老师都当不好,如果对他面试恐怕会不及格,如果把他卡在大学的校门外,我们国家不是少了一名大数学家吗?

  更叫人想不明白的是,笔试是考试,面试也是考试,为何前者的成绩不能证明是综合素质的反映,而后者留给考官的印相就偏偏是综合素质的表现?这里面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吗?笔试是赛马,面试是相马,相马的人眼神一定好使?考官自己如果是色盲,还分得清别人吗?更不去说可能产生的猫腻了。

  谁也不能否认在笔试中会有失常的事情发生,但这只能是个别情况。那么,面试考场就没有失常情况出现?谁又能保证这次自主招生中,就没有人因为怯场没能正常发挥而成了屈死鬼?

  “最终以面试决定胜负”,请慎行!


作者:汪长纬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