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逝者32:黄郁正——等有钱了给父亲立块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9日10:05 金羊网-新快报

  ■新快报记者 杜宝仪

  生平

  

  黄郁正

  1923年4月5日出生于广东信宜市金垌镇上贵下柜村。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四军七十一师高射机枪独立团二营五连战士。

  1948年参加淮海战役,荣立三等功。

  1950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三等功。

  1952年复员,回家乡广东信宜市金垌镇务农。育有三女一男。2006年4月因病去世。享年83岁。

  亲友印象

  ■也许是早年打仗,脑部受到震荡的原因,他口齿不清,半天才讲完一句话。

  ■一生清贫劳碌,从未享过福。

  ■每次讲到早年打仗的事,都显得很兴奋,思路清晰,滔滔不绝。

  ■驼背,右腿摔断后常年拄着竹拐杖走路,很沉重也很缓慢。

  “我来迟一步了,还没帮上他,他就死了。”一个名叫和郁军的东莞打工仔来到记者面前,递上一叠他这一年多来写给有关部门的求助信,激动地向记者说起一位与之萍水相逢的83岁老人的唏嘘故事。

  全连的战友都牺牲了他成了唯一的幸存者

  去年春节,和郁军回乡探亲期间,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邻村有一位80多岁的老革命英雄黄郁正,年轻时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场上出生入死,大脑受伤,复员后一直过着贫病交加的日子。于是,他找到了这位老人:在一座快要倒塌的泥坯房里,老人坐在地上几块砖头搭成的灶头旁,由于眼睛做过白内障手术没完全康复,他想穿上毛衣的一只袖子却半天也穿不上去。

  黄郁正的历史也许只能凭他那老木柜里藏得严实的几张证书和政府文件去印证了。而他的叙述,永远停留在淮海战役和抗美援朝里:“我有一次和战友一起击落了敌机三十多架,击伤十几架,那时我挂在腰间的米袋老是被打穿、米也漏光了,但那时根本不怕死的。可惜那次战斗高射机枪五连的68个战士中,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但我早已鲜血满衫,帽子都被打飞了。”

  1952年,黄郁正复员回乡,金垌镇政府领导、学生,还有许多群众都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手拿大红花来欢迎。“他们都说欢迎我这个‘最可爱的人’。”黄郁正对和郁军说这话时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当时,政府给他分了一套房子,一头牛。30年来,他一直在家务农,育有三女一男,月月借粮为生。

  每月15元补助费维生自身难保却救助灾民

  1980年前后,农村生产队解散,实行分田到户。他听说政府正给复员军人办复职,便不断写信及上门向当地政府申请安排工作,却因为“没有熟人关系”,加上在战场上大脑被震伤,口齿不清,与人沟通有障碍,工作一直没得到安排,惟有每月领15元补助费维生。

  其时,要养活一家六口的黄郁正已经61岁,却不得不自己去找苦力活干。在女儿黄亚瑶的记忆中,父亲天天去担泥、搬砖、砍树。因为实在太穷,四兄妹没上过学,穿的衣服都是别人不要才捡回来洗洗穿的。黄亚瑶最记得,7岁的时候,家里早上都是用麦子和谷熬成粥做早餐,黄郁正总是把浓稠的米分给他们兄妹四人,说“小孩子要多吃一点”,然后自己喝米水。

  然而,自身难保的黄郁正却仍有心力同情苦难。有一年湖南闹水灾,农民们南下跑到信宜。黄亚瑶有一天晚上看到几个灾民跑到她家,兄妹几人正想把他们赶走,父亲却让他们留宿了一晚。黄郁正还翻了几件衣服出来给他们穿上,又把粥煮热,舀了几碗最浓稠的给他们。第二天,灾民们临走前说想要一个火炉烤火煮饭,黄郁正沉默了一会,也把家里唯一的火炉送给了他们。

  年迈患病缺钱医治孤独死去英雄无碑

  二十年了,从复职申请信到生活补助申请信,一封又一封,都没有回音。2004年开始,81岁的黄郁正领的补助费才调升为147元,但这笔钱根本无法支付他的医疗和生活费。儿子靠砍树为生,养活三个孩子,女儿到工厂当了厨工,每月只有300多元收入。

  年迈的黄郁正患了白内障也没钱上医院,熬到完全瞎了才向亲戚东凑西借了一万多元做手术。1998年,他的右腿又不小心摔断了,借来的钱还不够支付手术费,驳骨手术只做了一半,存放在腿内的钢板却到死都没有拿出来,时时折磨着他,隔几天就肿一回。同年底,妻子因胃病住院而没钱做手术,几天后病逝了。

  “爸爸一辈子都是忍气吞声地过来的,从前村里有人欺负他,他从不让我们争吵,说:‘凡事忍过去就算了。’前几年有人来家里说他是当年的房主,要把房子要回去,眼看要赶他出来,他就求人家……”黄亚瑶哽咽了。

  今年4月2日早上,黄郁正被发现躺在床上孤独地死去。因为没钱火化,儿女们悄悄地用木板把老父亲包着扛到山上埋了起来,他们甚至无法知道父亲患的是什么病。黄亚瑶说,父亲曾经是个英雄,希望有一天能攒够钱还债,然后在父亲墓前立一块碑。

  

逝者32:黄郁正——等有钱了给父亲立块碑

  图:昏暗的房子里,老人艰难地缝着破旧的衣服。

  

逝者32:黄郁正——等有钱了给父亲立块碑

  图:老人总是喜欢柱着拐棍站在家门前。(照片由和郁军提供)记者访谈

  

逝者32:黄郁正——等有钱了给父亲立块碑

  图:和郁军(右)和老人在一起。

  和郁军

  40岁,广东信宜市金垌镇人。深圳市同富裕工程飞流饮品经营部经理。

  不能让英雄流血再流泪

  记者:是什么促使你去帮黄郁正解决生活问题的?

  和郁军:因为我从小就崇拜解放军,这个曾出生入死的老英雄虽然不是伟人,但他为民族付出过热血,作出过贡献。复员后难道不应该享受政府更多的优抚待遇吗?但他这辈子几乎没过几天像样的日子,看着他每月只有147元补助,有病也不能治,他以前枪林弹雨都不怕,但现在面对疾病和贫困却一点办法也没有。我的心很痛,觉得不能让我们的英雄流血再流泪了,所以我想帮他争取政府的帮助。

  记者:你做过什么努力?有什么回应?

  和郁军:我曾经咨询像他这种复员老军人应有的待遇,得到的答案是标准补助费为197元。太低了!而且医疗费用完全没有补助,于是我就写求助信给有关部门。最近,广州一家媒体愿意进行报道,而这时老人已经去世了,我对他的承诺最终没实现……

  记者: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和郁军:我先是想对老人家说一声“对不起”。同时想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这类革命老英雄没有享受任何医疗保障计划?第二,为什么我们眼看着他生病受穷却帮不上忙?记者手记

  在许许多多份黄郁正老人在不同年代写给当地公社革命委员会和民政部门的求助申请书中,有一封写得特别长,最后一段写着“往年天冷时用一件烂棉衣做棉被,现在烂棉衣已顶不住冷气,借钱无处问,火灶房也破烂得无法修理,钱少粮限,债务重重……特向公社申请给予解决一条棉被或单被。”按照年代来看,他从申请要一份工作、申请医疗补助,到最后只敢申请一条棉被了。

  去年,和郁军见到老人时激动地承诺要帮他解决困难,老人淡笑,摆摆手说:“没用的,没用的。”今年春节,他再回乡探望老人时,除了带上儿子和自己打工赚的一点钱,的确没有别的。本来他想让革命老英雄来个现身说法,给儿子上一节思想教育课,然而那一刻,他竟发现连自己都说服不了。一路上,他茫然思索,人到底该怎样活着……

  相关人物链接

  昔日英雄 今日模特

  李维胜

  

逝者32:黄郁正——等有钱了给父亲立块碑

  20世纪20年代,生于河南省兰考县;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李维胜放弃了在师范学校的学习,奔赴朝鲜作战;

  1953年,抗美援朝结束,复员回乡,娶妻,育有五子三女,儿孙满堂;

  1995年以来,在广州美术学院做人体模特。

  他是一位地道的农村老汉,今年已经年近80了。一位农村老汉为什么会在离家乡十万八千里的地方干起了这样的一个职业———当人体模特?

  老人在家的时候,一年到头也就是收入三四百块,生活没保障,靠儿子,儿子自己还没有办法呢。老人不肯向儿子伸手要饭吃。当人体模特,他一个月能挣1000多块,全年五六千块钱,要在老家抵粮食,可以抵一万斤。10年还不能种一万斤粮食呢,现在一年就可以挣(相当于)一万斤粮食,这个就不简单了。

  (金陵/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