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不倒娃要倒了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9日14:08 大众网-农村大众

  惠民县皂户李乡河南张村是一个因制作泥塑而远近闻名的“泥塑村”,泥娃娃则是这个村的代表作。其中泥塑老艺人张丙鳌制作的泥娃娃工艺精湛,独具特色,成为“泥塑村”众多泥塑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上乘佳品,作品曾获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奖”,并被交流到日本、加拿大等国家。

  邻村火把李村每年二月二举办的庙会则是“河南张”泥娃娃的主要销售市场。老艺

人张丙鳌在这个庙会上总会有一个固定的摊位。但在今年的二月二火把李庙会上,却没有见到张丙鳌的身影,只有他的儿子张凯在庙会上的老摊位前独撑门庭。张凯说,去年二月二庙会不久,老人就去世了。

  今年庙会上河南张泥娃娃销售依然火爆。周围群众以及北京、济南、淄博、东营等地的游客依然纷至沓来,到庙会上“拴”娃娃以祈福求子,庙会上的一个个泥塑摊前也照旧摆满了形态生动的泥娃娃。

  但这样热热闹闹的表象掩盖不了河南张泥塑业存在的问题。记者调查发现,像张凯这样子承父业的并不多,来赶庙会卖泥娃娃的多是些五六十岁的老艺人,泥塑艺人队伍萎缩严重。

  河南张泥塑历史悠久,相传始于明朝初期,至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当地有一首民谣:“河南张,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泥人就是现今的泥娃娃。解放前,这个村家家户户都捏泥人。

  河南张泥塑中,最有地方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当是泥娃娃,又称不倒娃娃。在民间,不倒娃娃则寓意人们做事常“立于不败之地”,给人以豁达、乐观的精神寄托,人们赶庙会祈福求子所“拴”的也是这种不倒娃娃,因此,不倒娃娃是人们最喜爱的一种泥娃娃。

  做泥娃娃是门看似简单实则繁琐复杂的工艺。日前,记者在村里见到了正在做泥娃娃的张凯。张凯今年36岁,自幼练就出一手瓦工的好手艺,前些年,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在外打工,一天能挣50多元,而做泥娃娃全家一年才能挣二三千元,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干。他一开始也不想干,觉着成天与这些泥坯打交道没啥出息,不如出外打工好。但后来买泥娃娃的人多了,全家人一起做,张凯也渐渐地喜欢上了这门艺术,并逐渐继承了父亲的手艺。

  如今,河南张村100余户人家中,能够坚持靠这门手艺吃饭的人家却越来越少,去年制作泥塑的人家还有近20户,而今年只有10户了。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造成这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老艺人谢世,年轻人对此不感兴趣,手艺面临失传;受经济、市场等因素影响,制作户减少、制作规模逐渐萎缩,且多数艺人年龄偏大,继续发展的难度也愈来愈大;泥塑制作工艺水平较低,泥塑艺人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开阔的视野和纵深发展的思路,大多只能在庙会销售而没有进入真正的市场。

  针对这一现状,一些民俗文化研究专家同样对河南张泥塑尤其是泥娃娃的前景充满了担忧。专家认为,这些泥塑是社会发展的活化石。作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河南张泥塑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已成为研究地方民俗的主要物证之一,对研究地方民俗具有很高的价值。

  民间艺术研究专家、山东工艺美院院长潘鲁生认为,像泥塑等代表民间文化的活态保护主要靠传承人的口头传授,如果传承人消失,就意味着文化的消亡。因此,对传承人保护的关键是要保证代代有传人。他还认为,要保护民间文化资源特别是手工艺术,应该建立民间艺人档案,在有条件的都市科研院所设立民艺作坊,吸引现代人参与,体验民间生产、生活方式。在大学、中学、小学设立民间工艺技术课程,为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培养更多的具有手工技能的专业或非专业人才。

  据悉,为了更好地开发保护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当地政府已开始着手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去年将河南张泥塑工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虽未列入国家保护名单,但已引起了重视。一些民艺民俗专家呼吁,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像泥娃娃这样的民间艺术的发展,用更多更有效的办法来保护这一民俗工艺,从而让泥娃娃的路走得更好,前景更光明。本报记者石鹏志本报通讯员耿军李元磊晋登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