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继往开来,开创人文科学研究新局面--贵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巡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0日08:07 贵州日报

  新年伊始,秉承《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春风,尽管春寒料峭,刚刚跨入国家“211工程”大学行列的贵州大学全校师生员工依然沉浸在暖意融融、欢欣鼓舞之中。回顾迈过的21世纪第一个五年,展望贵州大学作为“211工程”大学迎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我们对贵州大学的未来充满了信心。贵州大学校党委和校行政对人文社会科学非常重视,为发展与繁荣人文社会科学发出振聋发聩的号召,且落实到了实际行动中。一方面加大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领导,学校专门成立了人文社科处,从体制、机制上为人文社

科的发展营造了最优环境;一方面对人文社科纵向科研项目给予了高达1:1的配套经费资助,并且对获得省部级以上社会科学成果奖的教研人员予以重奖。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贵州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在“十五”期间硕果累累。

  一、高扬人文社会科学的旗帜,科学研究再上新台阶

  贵州大学是贵州省和教育部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具有明显的学术优势,是我校跨世纪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合并重组新贵州大学以后,继往开来,更加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贵州大学作为一所新型的综合性大学,是目前贵州省学科覆盖面最广、办学规模最大的高校。现有1个人文社会科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校级重点学科、2个贵州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32个本科专业,涵盖了文学、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学科的主要领域,成为贵州省乃至西部地区人文社科研究的重要阵地之一。她不仅在人文社会科学思想的广泛传播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而且对贵州乃至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起了奠基性的作用。目前,贵州大学是贵州省人文社科领域拥有本科专业、硕士点数量最多的大学,也是该领域中科研成果最多的高校。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贵州大学承担省厅级及其以上立项共144项。其中承担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托项目“清史·兵志”(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编撰,主持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21项,主持国家部委项目10项,主持省规划项目48项,主持省政府、“五个一”工程等项目8项,主持省长基金项目15项,主持厅级项目70余项(其中重点招标项目2项)。项目总数在贵州高校文科类名列前茅。出版专著100余部,论文2500余篇,主办了不定期大型学术刊物四个:《阳明学刊》、《苗侗文坛》、《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丛刊》、《人口、社会与法制论丛》。另据不完全统计其中获省级以上各种奖励共有100多项,其中,获中国人口奖2项,省政府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63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45项。省优秀教学成果奖6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30余项。省人口奖42项,其它省级奖40项(含艺术类获奖成果)。仅2005年,贵州大学即获得贵州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项,占全省奖项的14%。

  二、优化资源配置,注重打造精品

  通过改革,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充分挖掘研究资源潜力。贵州大学在跨学科、校际、省际、及跨国合作组织科研项目方面已有良好的开端和发展。如与云南大学、南开大学、吉首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的学术合作关系。与世界少数民族东亚部(SIL)建立了稳定、高效的学术合作关系(合作已10年)。贵州大学西南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所实行中外方所长负责制,一批来自美国、英国、爱尔兰、瑞士、加拿大、德国等国的学者与我校学者合作。既对民族文化进行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又将贵州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通过外国学者推向世界。还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多所大学或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推出了一批成果。又如在开展国内学术活动方面,长期与锦屏县政府致力于“锦屏学”合作项目以及建立具有贵州特色的“清水江流域文化”研究合作项目。

  厚积薄发,出精品,出上品。贯彻精品意识,学校催生出一批有分量的具有学术前瞻性的创新之作的科研成果。如《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文库》、《贵州大学西南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文库》、《开发中的崛起》、《书目答问校注》、《书院文化论坛》等精品工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突出地方特色,打造优势学科

  1、策划多套大型丛书,倾力研究、弘扬贵州民族、历史文化

  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文化书院策划了多套大型丛书,如《阳明学刊》于2004年11月正式出版问世。它是我国第一家专门研究“阳明学”,并以“阳明学”为刊名的大型学术刊物,弥补了日本、韩国有此类刊物而中国没有的缺陷,国内外学术界认为具有填补中国大陆阳明学研究空白的作用。此外,《贵州地域文化丛书》、《黔籍学人丛书》已完成首期组稿任务;《黔南丛书》点校整理任务已分配到人,具体工作进入实质阶段。近期已拟订编辑出版大型丛书《贵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新知丛书》,其中即将推出的颇具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贵州个案研究丛书》、《贵州清水江流域本土文明研究丛书》及《贵州田野民族学跟踪研究丛书》。

  2、主编或参编多部重要著作,发表多篇有影响论文

  《中国文化世家》是一套按区域划分卷次的大型丛书,《岭南卷》是其中重要的一部,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人员张新民被推举为该卷主编,此书于2004年出版。《书目答问校注》一书于2004年出版,受到学术界好评。此外还参写《清史·兵志卷》,参编了《贵州通史》等,主编10余部国家“面向21世纪高等学校系列教材”。

  3、办好《贵州大学学报》,展现学术窗口

  《贵州大学学报》拥有人文社科版别三个(社会科学版、艺术版、经济管理版),版别之多、栏目之全,在国内高校学报中名列前茅,且在学术上亦有一定影响力。仅2005年一年,贵大社会科学版在《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刊物上转载率达30%。

  4、考察贵州地方古籍文献,开展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工作

  我校研究人员对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侗族地区的明清森林契约文书进行了初步的田野调查,摸清了该文献的分布范围、现存状况、价值意义等情况,并分别向省级有关部门提交多份报告,要求及时加强保护整理与研究。同时整合各方力量,以便建立具有贵州特色的“清水江流域文化”或“锦屏学”新兴学科和重点学科,有关多边合作计划正在规划之中。此外还考察了黔东南的苗族古歌和毕节地区的彝族文献等,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作了大量工作,为此专门成立了“贵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并向省教育厅、省新闻出版局申请了大型丛书《黔南丛书》点校整理项目,在我校设立相应的“贵州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争当政府与企业的智囊团,为贵州经济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

  近年来,贵州大学积极主动与各级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广泛联系与合作,承担了20余项横向委托课题,研究改革发展中的现实问题,逐步建立了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机制,鼓励研究者们参政议政,为政府机关提供决策咨询。

  五、构建科学研究平台,汇聚学科英才

  为了更好地开展人文社科研究,吸引各方研究人才,凝聚校内外研究力量,学校大力支持建立科研所室,积极争取上级管理部门批准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构建起了良好的科学研究平台。到“十五”期间,学校共建立了20余个人文社科研究机构,2004年争取到两个贵州省教育厅直属的高校人文社科基地。这些研究机构,尤其是“中国文化书院”、“西南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等人文社科研究机构,及两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的建立和工作的开展,已经吸纳了包括中国社科院的资深博士研究员在内及从日本、加拿大、美国海归的一批博士前来工作。这不仅增强了研究力量,而且也引进了一些新的理念,拓展了研究领域。通过这些机构也整合了校内的学科,凝聚了省内、校内的人才,这对于进行综合大型项目的研究提供了团队组织的保证。

  六、展望“十一五”,更上一层楼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富民兴黔事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校进入“211工程”大学后迎来的一个新的繁荣发展时期。作为贵州省高校的排头兵,我们面临的既是省部共建“211工程”大学的有利机遇,同时也是面临严峻的挑战。“十一五”时期我校将进一步繁荣与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紧紧围绕人文社会科学要以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更好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要继续大力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扶持特色学科和重点优势学科,以此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不断促进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联合,实现学科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共同攻关,创建我校的交叉品牌学科、特色学科和学科群,从而使部分发展成熟的学科(群)进入国家级重点学科或省级重点学科的行列;积极推进硕士点建设,加强对现有人文社科硕士点的扶持,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建成2—3个文科博士点;加强现有两个省级高校文科研究基地的建设,力争获得1—2个教育部文科研究基地;继续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的力度,积极改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活力与后劲。

  加强人文社科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创新,鼓励人才脱颖而出;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工程,一方面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要加强和完善人文社科研究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战斗队作用;完善对研究机构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健全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

  拓展思路,多渠道、全方位争取科研项目与经费,树立精品意识,着力打造精品成果,力争使科研项目立项与社科奖项上一个新台阶。将地域民族文化丛书打造为既具特色,又有较高学术品位的精品丛书;力争在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奖、各部委人文、艺术等成果奖项均有所突破或大幅度的提高。

  加强阵地建设,要加强以我校为依托建立贵州省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研究基地的建立,力争建成1—2个全国人文社科教学研究科研基地;努力争取创建贵州大学出版社;积极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力争使我校学报(社会科学版)成为全国高校社科名刊。

  进一步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科学研究,提高科研水平。

  要走出科研的象牙塔,加快我校社科研究成果的转化过程,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实现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使科研与实务得以共同促进,更好地为贵州乃至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将继续发扬贵州大学人文社科研究的优良传统,充分把握我校进入国家“211工程”大学建设的有利机遇,遵循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奋发努力,力争“十一五”期间我校的人文科学研究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系贵州大学副校长作者:李建军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