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加快建设创新浦东和谐浦东国际化浦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0日09:31 解放日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重要论述的继承和创新,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为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浦东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作出的“要继续搞好浦东开发开放,加快体制创新,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层次,努力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把握浦东开发的国家战略使命,更好地实践科学发展观、继续走在改革发展前

列指明了方向。我们理解,浦东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快速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深化“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时代内涵,不断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和服务全国的能力。

  浦东开发开放16年来,初步建成了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实现了经济社会高起点、跨越式的发展,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2100亿元,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五年,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四个率先”为目标,加快建设创新浦东、和谐浦东、国际化浦东,更好地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成为上海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区、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快速发展。具体来说,我们将在以下九个方面实现聚焦、落实、超越:

  一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为目标,坚持聚焦张江、聚焦自主创新企业、聚焦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的战略布局,着力以制度创新推动自主创新、以企业发展带动产业发展、以人才高地构筑创新高地、以环境优势增强综合优势,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上海特点、浦东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重点是建设“六个体系”,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在微电子、生物医药、软件、装备制造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努力打造国内技术水平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新药创制集群和软件出口基地;以自主创新提升金融、物流、会展旅游、教育医疗、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农业的能级,实现对经济、科技、社会的全面渗透与融合,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形成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率先落实国家和上海市实施科技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大力推进国家火炬创新试验城区、创业风险投资体制建设、知识产权、新药委托加工等试点,加快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形成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体系,加快集聚国内外科技企业、研发机构和国际化创新人才,积极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联盟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调动产学研各方合作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未来五年,新区财政科技投入将达到100亿元,引导全社会研发投入500亿元。形成高效共享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完善技术研发、人力资源、创业投资、信息服务、知识产权等公共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体系,为企业吸引创业投资、降低创新成本、增强研发能力、开展技术交易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支持企业申请发明专利和国际专利,鼓励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法治化水平,尊重和保护各类创新成果。形成全社会崇尚创新的人文环境体系,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加快优化综合配套服务环境,大力营造尊重人才、激励创新的浓厚氛围。

  二是全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着力增强制度创新的体制优势。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国务院各部委和全市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国务院“三个着力”和市委、市政府“三个结合”、“两个突破”的要求,紧紧围绕率先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目标和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大局,突出“两个聚焦”,抓好“五个创新”,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两个聚焦”,就是以张江为载体推动自主创新,以陆家嘴为载体推进金融创新。“五个创新”,就是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参照“二级市”管理模式,进一步深化“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探索,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完善功能区域体制,探索建立互补型、高效率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依法监察,加强效能建设,率先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推进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的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创新市场运行机制,探索建立与国际市场对接的金融产品和要素市场创新机制、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努力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中介、专业服务和诚信体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建立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体系;放宽市场准入,完善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待遇的政策和管理平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完善市场监管体系,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探索建立市场引导、政策推动、企业运作的科技创新机制和人力资本优先积累机制,努力形成激发创新积极性、鼓励创新活动和提高创新回报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建设管理并重、人与自然和谐,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路子,完善规划、土地管理制度,深化城郊一体的发展模式,形成政府主导、功能组团、区镇联动、统筹发展的开发机制。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着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性障碍,率先建立起新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体制,形成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基层自治机制。通过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为全国全市深化改革提供有益经验。

  和谐浦东,就是要按照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努力建设一个城郊一体、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新城区。

  三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郊区建设,促进城郊协调发展。以综合配套改革为动力,按照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更高要求,努力提高郊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功能区域整合资源、统筹发展的作用,依托开发区、世博会和“两港”的产业、功能辐射,完善郊区产业布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进一步提升郊区产业能级,加快以孙桥为品牌的科技农业、服务农业、生态农业发展。努力提高郊区城镇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按照全市“1966”城镇体系的规划要求,重点建设川沙、外高桥、唐镇、曹路等新市镇,基本形成城郊融合、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各具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转移支付机制,进一步把郊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纳入一体化发展的轨道,促进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努力提高农民就业能力、文化素质和保障水平,探索完善城郊就业统筹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建立农村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全区统筹、合理增长的新机制,基本形成郊区经济活跃、就业充分、保障覆盖、教育均衡、社会和睦的良好局面。

  四是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努力构建大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的衔接,完善城保、镇保、农保、综保等基本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养老、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的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切实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推进社区党建全覆盖、社区建设实体化、社区管理网格化,积极探索创新社区党建、社区建设的组织网络体系、资源整合机制和管理服务平台,努力实现群众得实惠、管理出实效、基层有活力。扎实开展平安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牢固树立法治权威,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努力实现城市安全、人身安全,社会安定、人心安定。积极探索建立人口综合调控体系,建立健全外来流动人员属地化管理和综合性服务新机制,保障和维护外来流动人员合法权益。

  五是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兼顾就业导向的产业布局和较大规模的创业群体,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价值导向。坚持社会事业的内涵发展和公益导向,进一步完善国民教育、终身教育、公共卫生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全民学习能力、健康水平和文化素养。通过国际合作和引进社会化、专业化机构,促进教育、医疗、体育事业优质资源的培育和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加快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艺术、现代科普和现代娱乐中心。坚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巩固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成果,建立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长效机制,在广大市民中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上海城市精神,深入开展“知荣辱、讲文明、迎世博”主题实践活动,倡导向善向美、思源思进的思想追求,塑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诚实守信、扶贫济困的社会风气,形成建设和谐浦东的良好环境。

  六是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坚持环境优先的方针,以建设最适宜人居、最适宜创业的生态城区为目标,加大创建环境友好企业、绿色和谐社区和资源节约型政府的力度。着力优化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实施产业高端战略,加快提升产业能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促进集约式、精深化开发,进一步提高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健全可持续发展的监管体系,形成条块结合、专业管理与综合管理相结合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加强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努力为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屏障,基本建成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绿地生态系统和城市景观水系,加强湿地保护,不断优化空气、水等环境质量,使浦东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居更佳。夯实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大力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倡导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落实群众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

  国际化浦东,就是要按照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的要求,紧紧抓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面扩大开放和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机遇,加快提升外向型经济的能级和现代化管理的水平,努力建设一个高度开放、人才荟萃、世界水准的新城区。

  七是努力加快发展资源的国际化集聚。积极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加快集聚国际高端产业、高端技术、高端人才,提高集聚资源、市场配置、服务全国的能力。基本确立市场配置中心地位,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实施“金融集聚”战略和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落户浦东的机遇,着力推进政策、空间、服务、人才“四个集聚”,努力把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建设成为国内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集中、要素市场和专业服务体系最完备、服务和综合配套环境最完善的地区之一。基本确立口岸物流中心地位,推进外高桥港区、保税区、浦东国际机场和洋山深水港的联动发展,充分发挥浦东多功能和先行先试的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口岸经济,使浦东成为国际经济循环中的重要节点。基本确立跨国营运中心地位,充分发挥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改革的先行先试效应,鼓励和支持跨国公司整合资源、拓展功能,向管理总部、营运总部、营销中心、结算中心转型,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入驻,使浦东成为国内中外大企业总部集聚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基本确立亚太商务会展中心地位,紧紧抓住世博机遇,大力发展会展旅游、信息服务、专业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努力搭建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平台,增强浦东对国际商务活动的吸引力。

  八是努力实现经济体系的国际化对接。重点是产业体系的国际化对接,全面提高利用外资和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的水平,增强重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人力资源开发的国际化对接,大力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加快引进和培养高端技术、高级管理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大力培养多层次的专业人才,为浦东的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企业运营环境的国际化对接,加快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市场规则体系和经济运行环境,努力提高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法治化水平,使浦东成为国际投资和商务活动的理想选择,成为海纳百川、万商云集的投资乐土。

  九是努力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的国际化水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加快推进机场、港口、高速公路、越江交通、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建设,基本建成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城市管理水平要向国际标准看齐,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推进城市管理行政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实现城市管理的法制化、信息化、网格化,增强防灾减灾、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城市人文环境要逐步实现国际化,促进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营造海纳百川、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使浦东成为近悦远来、安居乐业的家园。

  浦东开发已经走过了16个不平凡的春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回顾思源,展望思进,我们将牢记邓小平同志“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的嘱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肩负国家战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快建设创新浦东、和谐浦东、国际化浦东的步伐,为实现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宏伟蓝图,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作出新的贡献。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 杜家毫

  浦东开发开放16年来,初步建成了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实现了经济社会高起点、跨越式的发展,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2100亿元,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五年,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四个率先”为目标,加快建设创新浦东、和谐浦东、国际化浦东,更好地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成为上海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区、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快速发展。具体来说,我们将在以下九个方面实现聚焦、落实、超越:

  一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为目标,坚持聚焦张江、聚焦自主创新企业、聚焦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的战略布局,着力以制度创新推动自主创新、以企业发展带动产业发展、以人才高地构筑创新高地、以环境优势增强综合优势,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上海特点、浦东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重点是建设“六个体系”,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在微电子、生物医药、软件、装备制造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努力打造国内技术水平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新药创制集群和软件出口基地;以自主创新提升金融、物流、会展旅游、教育医疗、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农业的能级,实现对经济、科技、社会的全面渗透与融合,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形成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率先落实国家和上海市实施科技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大力推进国家火炬创新试验城区、创业风险投资体制建设、知识产权、新药委托加工等试点,加快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形成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体系,加快集聚国内外科技企业、研发机构和国际化创新人才,积极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联盟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调动产学研各方合作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未来五年,新区财政科技投入将达到100亿元,引导全社会研发投入500亿元。形成高效共享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完善技术研发、人力资源、创业投资、信息服务、知识产权等公共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体系,为企业吸引创业投资、降低创新成本、增强研发能力、开展技术交易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支持企业申请发明专利和国际专利,鼓励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法治化水平,尊重和保护各类创新成果。形成全社会崇尚创新的人文环境体系,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加快优化综合配套服务环境,大力营造尊重人才、激励创新的浓厚氛围。

  二是全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着力增强制度创新的体制优势。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国务院各部委和全市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国务院“三个着力”和市委、市政府“三个结合”、“两个突破”的要求,紧紧围绕率先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目标和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大局,突出“两个聚焦”,抓好“五个创新”,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两个聚焦”,就是以张江为载体推动自主创新,以陆家嘴为载体推进金融创新。“五个创新”,就是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参照“二级市”管理模式,进一步深化“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探索,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完善功能区域体制,探索建立互补型、高效率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依法监察,加强效能建设,率先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推进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的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创新市场运行机制,探索建立与国际市场对接的金融产品和要素市场创新机制、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努力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中介、专业服务和诚信体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建立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体系;放宽市场准入,完善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待遇的政策和管理平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完善市场监管体系,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探索建立市场引导、政策推动、企业运作的科技创新机制和人力资本优先积累机制,努力形成激发创新积极性、鼓励创新活动和提高创新回报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建设管理并重、人与自然和谐,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路子,完善规划、土地管理制度,深化城郊一体的发展模式,形成政府主导、功能组团、区镇联动、统筹发展的开发机制。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着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性障碍,率先建立起新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体制,形成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基层自治机制。通过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为全国全市深化改革提供有益经验。

  和谐浦东,就是要按照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努力建设一个城郊一体、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新城区。

  三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郊区建设,促进城郊协调发展。以综合配套改革为动力,按照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更高要求,努力提高郊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功能区域整合资源、统筹发展的作用,依托开发区、世博会和“两港”的产业、功能辐射,完善郊区产业布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进一步提升郊区产业能级,加快以孙桥为品牌的科技农业、服务农业、生态农业发展。努力提高郊区城镇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按照全市“1966”城镇体系的规划要求,重点建设川沙、外高桥、唐镇、曹路等新市镇,基本形成城郊融合、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各具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转移支付机制,进一步把郊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纳入一体化发展的轨道,促进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努力提高农民就业能力、文化素质和保障水平,探索完善城郊就业统筹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建立农村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全区统筹、合理增长的新机制,基本形成郊区经济活跃、就业充分、保障覆盖、教育均衡、社会和睦的良好局面。

  四是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努力构建大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的衔接,完善城保、镇保、农保、综保等基本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养老、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的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切实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推进社区党建全覆盖、社区建设实体化、社区管理网格化,积极探索创新社区党建、社区建设的组织网络体系、资源整合机制和管理服务平台,努力实现群众得实惠、管理出实效、基层有活力。扎实开展平安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牢固树立法治权威,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努力实现城市安全、人身安全,社会安定、人心安定。积极探索建立人口综合调控体系,建立健全外来流动人员属地化管理和综合性服务新机制,保障和维护外来流动人员合法权益。

  五是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兼顾就业导向的产业布局和较大规模的创业群体,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价值导向。坚持社会事业的内涵发展和公益导向,进一步完善国民教育、终身教育、公共卫生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全民学习能力、健康水平和文化素养。通过国际合作和引进社会化、专业化机构,促进教育、医疗、体育事业优质资源的培育和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加快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艺术、现代科普和现代娱乐中心。坚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巩固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成果,建立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长效机制,在广大市民中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上海城市精神,深入开展“知荣辱、讲文明、迎世博”主题实践活动,倡导向善向美、思源思进的思想追求,塑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诚实守信、扶贫济困的社会风气,形成建设和谐浦东的良好环境。

  六是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坚持环境优先的方针,以建设最适宜人居、最适宜创业的生态城区为目标,加大创建环境友好企业、绿色和谐社区和资源节约型政府的力度。着力优化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实施产业高端战略,加快提升产业能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促进集约式、精深化开发,进一步提高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健全可持续发展的监管体系,形成条块结合、专业管理与综合管理相结合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加强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努力为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屏障,基本建成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绿地生态系统和城市景观水系,加强湿地保护,不断优化空气、水等环境质量,使浦东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居更佳。夯实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大力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倡导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落实群众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

  国际化浦东,就是要按照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的要求,紧紧抓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面扩大开放和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机遇,加快提升外向型经济的能级和现代化管理的水平,努力建设一个高度开放、人才荟萃、世界水准的新城区。

  七是努力加快发展资源的国际化集聚。积极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加快集聚国际高端产业、高端技术、高端人才,提高集聚资源、市场配置、服务全国的能力。基本确立市场配置中心地位,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实施“金融集聚”战略和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落户浦东的机遇,着力推进政策、空间、服务、人才“四个集聚”,努力把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建设成为国内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集中、要素市场和专业服务体系最完备、服务和综合配套环境最完善的地区之一。基本确立口岸物流中心地位,推进外高桥港区、保税区、浦东国际机场和洋山深水港的联动发展,充分发挥浦东多功能和先行先试的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口岸经济,使浦东成为国际经济循环中的重要节点。基本确立跨国营运中心地位,充分发挥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改革的先行先试效应,鼓励和支持跨国公司整合资源、拓展功能,向管理总部、营运总部、营销中心、结算中心转型,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入驻,使浦东成为国内中外大企业总部集聚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基本确立亚太商务会展中心地位,紧紧抓住世博机遇,大力发展会展旅游、信息服务、专业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努力搭建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平台,增强浦东对国际商务活动的吸引力。

  八是努力实现经济体系的国际化对接。重点是产业体系的国际化对接,全面提高利用外资和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的水平,增强重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人力资源开发的国际化对接,大力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加快引进和培养高端技术、高级管理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大力培养多层次的专业人才,为浦东的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企业运营环境的国际化对接,加快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市场规则体系和经济运行环境,努力提高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法治化水平,使浦东成为国际投资和商务活动的理想选择,成为海纳百川、万商云集的投资乐土。

  九是努力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的国际化水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加快推进机场、港口、高速公路、越江交通、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建设,基本建成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城市管理水平要向国际标准看齐,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推进城市管理行政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实现城市管理的法制化、信息化、网格化,增强防灾减灾、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城市人文环境要逐步实现国际化,促进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营造海纳百川、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使浦东成为近悦远来、安居乐业的家园。

  浦东开发已经走过了16个不平凡的春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回顾思源,展望思进,我们将牢记邓小平同志“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的嘱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肩负国家战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快建设创新浦东、和谐浦东、国际化浦东的步伐,为实现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宏伟蓝图,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作出新的贡献。' name=brief>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