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新闻周刊:有精神洁癖的人不适宜开博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0日09:49 中国新闻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在博客里,我看到的是大众文化压抑之后的暴发性补偿式狂欢,这让人欣慰。但很快,我也觉察到了大众狂欢后的沉渣泛起

  2005年年底,新浪的编辑说,给你开个博吧。我没有怎么忸怩就答应了。当时,圈

内有的朋友到处嚷着说,他们也被邀请了,但都忸怩掉了,觉得把自己的博客堂而皇之地和一众名人挂在一起,一是有显摆之嫌,二是觉得博客总归还是个人的事情。

  尔后,新浪编辑把我挂在了首页。我的名字的左边是圈内知名的文艺分子李师江,右边是我暗恋的歌星王菲——的老公李亚鹏。

  事实上,我很早就见识博客现象了。2003年秋天,在广州著名的绿荫阁酒吧里,我两次采访了被称为中国“博客第一人”的木子美。那时候,她在网上已经很红。那个很红的网,就是博客中国——这个中国最早的博客网站,因为网友争相去看木子美而几度瘫痪。

  似乎,从一开始,博客在中国就呈现这样一种非常奇特的人文景观。它是一面镜子,刚开始时,大家从这面镜子外看里面的木子美,而木子美在镜子里看外面的她认为道貌岸然的面孔。两者对峙的状况,实际上就显露出了彼此的心理暗疾。

  我认为,博客是2003年以来逐渐形成的中国私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私人如何成为一种势力,如何才能成为个体价值的真正载体而不是集体意志的传声筒,是我一直期待博客现象能够回答的问题所在。最大的弱势群体其实是被剥夺了表达权的人们,要想摆脱弱势处境,先要让自己拥有话语权,哪怕这种话语暂且还处于意淫阶段。

  所以,在未开博之前,我天真地认为,博客就是个人表达的工具,演员徐静蕾可以,红色偶像张海迪可以,暴利的地产商可以,你我再卑微也可以啊。因为,博客精神就是——哪怕微弱如苔米,也要在尘埃里开出花来。

  在新浪开博后,感受到了传言中“新浪的编辑是中国最敬业的编辑”的敬业了。许多次,刚上传一个博文,不出一分钟,就看到它被编辑推荐到首页了。懒惰如我,也不得不隔三差五地交作业似地写一个。虽然我并不是“点击率就是生产力”的追随者。

  虽然写得极少,但一些网友开始光顾我的博客,甚至产生了“沙发族”。从他们的评论中,我看到的是大众文化压抑之后的暴发性补偿式狂欢。这让人欣慰。

  但很快,我也觉察到了大众狂欢后的沉渣泛起。经常有一些人把自己博客的链接发在我的博客上,打开一看,往往是黄色的东西,要怎么色情的博客都有。然后,是名人们在博客上的打情骂俏,互扮鬼脸。

  有一次,我批评了天津卫视改版后的一档节目,结果,出现了一百多条评论。这中间,一个叫“赙仪”的人发了第六条评论说,“这种现象已经快像河南人一样,越来越深入人心。一直对天津人没有好感,他们说话时口气当中带着那种鄙夷让人难以接受……天津人很差劲,天津卫视看来是不择手段了。”

  立即,有人回应“那个叫什么赙仪的,拜托你说话前先经大脑考虑一下好吗?河南人不是不看BLOG的,你这样说别人你的素质也高不到哪去吧!”

  又有人跟帖说“天津也出败类,别tmd啥坏事都说河南!”

  有人出来警告“6楼请以后说话注意些,河南人也有好人且是大大大好人!!!”

  有人申辩,“天津人也不都是没素质呀,何必概而论之。”

  一个旁观者说,“怎么总有人喜欢拿河南人说事~~~~~招你惹你了!!!我是湖北人!!也没有河南的亲戚朋友,但我觉得他们很可爱的,起码很正常啊!!!!!!都是中国人,有的人说话怎么总是短路呢?”。

  一个显然是强行压住了心中怒火的人,说,“楼上的怎么这么说呢,大家都是中国人,如果你是河南的或天津的人家这么说你,你会怎么想呢,我是湖南的,中国就是有你这样的人才搞得现在这样一盘散沙,我不想骂你,请你有自知之明。”

  ——到此,他们的评论已与博客文章毫无关系。这些网友开始在博客上打自己的口水仗,里面用了好多感叹号,以表示自己情绪的激动。

  3年前,当木子美因为博客事件被单位解职时,我觉得,对于一个清醒地知道在如何过私生活的人,公共社会没必要干涉。3年后,我发现,许多网友根本就没有学会如何在博客这个公共会客厅里过私生活。

  一直以来,中国的公共社会似乎一直天然地掌控着正义的判决权。如今,大众有了话语权,却不知道善用和珍惜,而这种话语的滥用,可能将博客文化推向死亡之地。

  那些躲在网络背后的眼睛和嘴巴,是许多有识之士曾经非常想发掘出来的民意资源。但现在,因为博客,这种民意似乎成了打开的潘多拉盒子。这才想起一个作家朋友曾经告诉我:有精神洁癖的人不适宜开博客。

  所以,叫骂般的口水仗四起时,我关掉了博客的评论功能,并且发现,周围不少朋友也在相继关掉自己博客的评论。谁都知道,关闭评论对于博客意味着什么——这种消极的反应,把博客这个私人与公共空间的交流渠道,堵上了。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李径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