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保护动物的功利目的折射人类的偏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0日11:21 云网

  ■司欣

  4月18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发布了《全国食用野生动物状况调查》,调查显示,超过70%的国人近一年来没有吃过野生动物,而经营野味的餐馆也比1999年减少了6.6%. 而80%的公众知道野生动物是许多疾病的传染源,并因此减少甚至停止食用野生动物。(《新京报》4月19日)

  非典和禽流感的爆发,曾让我们的国家和公民为之付出了高昂代价。幸运的是,疫病提升了国人的饮食方式和观念,提升了人类与自然物种的共生意识,这笔学费总算没有白交。但是如果国人减少或停止食用野生动物,仅仅是停留在自我保护意识上,只是为了规避疾病风险,显然是不够的。当疫病防控手段提高,疫病度过爆发期而进入平稳状态,人们被压抑的“口腹之欲”是不是会再次喷发呢?

  显然,因为害怕染病而减少捕杀和食用动物只是一种低层次的认识水平。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赵胜利分析说,尝鲜、认为有营养、地位的象征三大心理,是屡禁不绝的“吃野”风最大的根源。显然,“吃野”并非出于天然需要,更是出于一种社会心理需求,其中隐匿了贪婪、虚荣、无知,及妄图从食用动物的过程中获得征服自然的快感等种种复杂心理,“吃野”的过程其实满足了某些人类的虐物冲动与性恶联想。因此,在分析这种畸形的“口腹之欲”时,不应简单视为一种社会不良形态,野味餐桌的刀光血影其实充斥了文明与野性的较量与杀戮。

  因此,在抑制国人的“食野”冲动时,仅仅发布灾难预警是不够的。前两年的大规模疫病虽然让许多公众记忆犹新,至今为之心悸,但人类的记忆总是呈前行状态,当国人渐渐走出灾难的阴影,难免不重蹈以往的覆辙。因此,平抑“食野”冲动,需要的是人类的文明力量与自省意识。只有当人类对自然与动物建立起平等与保护意识,建立起敬畏之心和共生观念,人类才有可能从自然界的宁静中获得自己的永久的安全感。

  好在,自我保护与自然保护观念之间并无根本冲突。当人们因害怕染病而少吃野味,本身其实就是在获得了一种宝贵经验,而这种经验也许正是自省的发端,社会管理者和社会学者需要做的正是如何延续和提升这种初级思考,将人们的初级经验引导到环境和动物保护意识的高度。而当人类的需要与动物的权益矛盾越来越小,我们的地球和生存环境才可能迎来一个真正的和平时代。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