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十年磨一剑 追问和谐德育与生命价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0日14:26 青年时讯

  编者按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有一段独具意蕴的论述: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

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

  这段话在揭示着深刻的哲学理性的意蕴中留给我们自由而广阔的联想空间——

  由恩格斯所说的“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我们联想到了本渊源于中国思想史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三个短语:逝者如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时空在延展,社会在演进。人向何处去?人类社会向何处去?思想界、德育界更坚定地将认识的焦点集中在人自身——人的德性和人的素质上。站在世纪起点上,一个共同的意念呼之欲出了:21世纪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国的经济正在经历着转型期的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中国正在融入世界。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正在成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重要领域。

  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德育学科组专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詹万生教授“八五”期间,承担了国家教委重点课题——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现状调查研究。研究侧重点包括大、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和大、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的调查研究。调查的样本涉及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25所学校,12500名学生。本次调查的内容范围和组织规模在新中国教育史上是首创。

  课题组在大面积问卷调查基础上,召开各种类型座谈会进行典型调查,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撰写出45份分门别类的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撰写了总体研究报告。这项研究报告首次提出了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和谐德育体系的建议。

  之后,他又领衔九五、十五国家重点课题,围绕着整体构建和谐德育体系进行了历时十年的深化研究与推广经验。他提出了双主体说、三中心说、四环节说、四原则说、五要素说等德育新理念;同时重视德育实践环节,强调学生八个学会(即学会做人、求知、健体、健心、审美、劳动、创新、自护),建立了德育活动课和以思想品德为核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他带领课题组同志走遍全国28个省(区、市)、100个实验区、1000所实验学校。每到一处,都被实验区、学校邀请作报告、考察、听课、与教师座谈,指导研究实验。被广大实验教师亲切地称为“良师益友”。

  他在画好了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纵向衔接的“一竖”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要画好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一横”,整体构建了“和谐德育论”的理论体系。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石和实践模式。为教育部颁布《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作出了贡献。

  经过十年的执著追求和不懈努力,课题研究结出了丰硕成果,形成了从《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到各学段《德育体系实践导引》再到具体化、特色化、可操作的《校本德育体系》等一系列研究成果。詹教授还带领他的课题组依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研究编写了从幼儿园到大学七个学段的《德育》系列实验读本(18册),成长册(18册),《当代家长》(34册),《好孩子·好习惯》(8册),《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中职教材3册),《思想道德修养》(高职教材4册),《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高校教材4册)等系列研究成果,为中央和教育部的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过度追求财富、忽视道德和精神的现象。而中央教科所的学者、专家,特别是詹教授领导的总课题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以整体构建和谐德育体系为目标,以为决策服务、为实践服务为宗旨,以创新德育理论、探索德育实践为己任,十年如一日,执著追求,开拓创新,咬定青山不放松,才取得了如此厚重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价值在于理论上的原创性和实践上的可操作性。正是这些新理论、新思想,为实验研究、行动研究插上了翅膀。他们带领和指导一大批实验区、实验校培养了一支庞大的基层研究队伍,出了成果,出了经验,出了人才。

  读着课题组几十册厚厚的论著和教材,翻阅他们的工作记录,目睹他们为召开学术研讨会议而彻夜不眠的艰辛。作为记者,我深深地被感动了。他们这支学术团队与中国经济变革时代共同谱写着激情澎湃的乐章。在全国百名德育科研专家、名师、名校长云集首都,展示交流十五课题成果、研讨十一五课题申报之际,记者采访了课题总负责人詹万生教授。

  记者:您是和谐德育的提出者、创造者,请您谈谈和谐德育提出的背景。

  詹:“和谐德育”的提出是从八五规划的调查研究入手的。当时,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刚刚成立,需要了解中国德育的现状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选准德育科研的切入点。在调查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大、中、小学德育存在着倒挂、脱节、简单重复、过频变动和脱离实际的问题。所以,我们提出整体构建和谐德育体系,旨在解决大、中、小学德育纵向衔接的问题,使德育工作能够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低及高,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分层递进,螺旋上升。这样,德育才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实效性。

  记者:您怎么看和谐德育与教育本质之间的关系。

  詹: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实质是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教育在于传承人类文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人类文明包括科学知识方面,也包括思想道德方面。现在,我们的教育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创新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问题。

  在21世纪转型期,我们需要加强德育。和谐德育还有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我曾经提出的:“贯通古今,融会中西,继承借鉴、发展创新”十六字方针。通过反思中国100多年的教育,得出的结论是: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吸纳西方有益的优秀文化成果,在继承借鉴中发展创新。中西文化有一种互补性。中国文化强调和谐统一、辩证融通;西方文化注重个体生命价值、张扬个性。我们要站在国际大视野下关注德育,要把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很好地结合起来。

  记者:和谐德育对培养21世纪创新型人才的价值何在?

  詹: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事业,和谐德育是以人为本、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德育的功能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一是巩固上层建筑的功能,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德育必须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二是维护生产关系的功能,德育要用政治、法律、道德来规范学生,使学生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三是发展生产力的功能,生产力中具有能动性、最活跃的是人。德育最本质的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创新型人才需要有创新的思想、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能墨守成规、循规蹈矩、因循守旧。因此,德育不仅是规范性德育,而且更应是发展性、创新型德育。比如:小学要求有求新、求变、求异的启蒙教育;中学要有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教育;大学要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有些学校担心加强德育会影响到智育,其实德育的发展对智育的发展是起着导向、动力、保障作用的。

  记者: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请您谈谈和谐德育如何渗透网络德育中。

  詹: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等信息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青少年学习和获得信息开辟了新的渠道,为他们的交往提供了方便、快捷、高效的工具。网络内容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快了他们吸收知识的速度。另一方面,由于网上的虚拟世界存在着虚假的、不健康的成分,以及网络立法的滞后性、网络技术的欠完善性,给“黄、赌、毒、邪”等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的网络传播以可乘之机,致使少数青少年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对青少年的成长是有害无利的。

  和谐德育要坚持趋利避害的原则,一方面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立法建设,对传播不健康内容的网站采取必要措施。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资源建设,正确引导青少年,为他们提供健康的网络精神食粮。充分发挥“德育网”、“校园网”的正面教育功能,开发、研制优质德育软件,使网络德育具有可操作的运行载体。我们还准备筹划建立“中国长城好汉馆”,将科技界、文化界、企业界的一些堪称好汉的知名人物的正面经历制作成网络光盘,通过这些引导青少年的发展,让全社会都来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记者:请您谈谈和谐德育对增强人的生存发展能力的作用。

  詹:随着高考制度、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加之高等教育大众时代的到来,学生的升学压力将逐步得到缓解。今后,大家面临的就业压力比升学压力更大,人们更关注的将是个人的职业素质提高。

  职业素质包括职业理想素质、职业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专业素质。像创业敬业精神、勤业乐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对一个求职者至关重要。我认为,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一个人的职业素质远远大于其文凭、分数的价值。

  我访问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时,曾问过他们升学率的问题。结果发现他们根本没有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一位先生告诉我,上学是为了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丹麦人在初中或高中毕业后都有一年的职业培训,如果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就不再上大学了,只有那些一时没找到工作的人才上大学呢。他们用人不是看学历,而是看能力。我们的教育理念、人才观念、就业观念与西方有很大不同。这些都有赖于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传统观念的转变。

  弱势群体的受教育和就业问题也值得我们去关注。我们不仅要关注弱势群体,还要援助弱势群体。除了经济、资金、人才方面的援助,更重要的是德育方面的援助。

  和谐德育还包括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德育和谐问题。我们不能只重视大城市、中心地区的德育问题,还要关注欠发达地区的德育问题。我们一直非常关注农村学生的德育状态。从1999年起,课题组就把视野转入了农村,1999年我们的年会在河南省开封县召开。2000年,为了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课题组又转入西部地区,那次年会在重庆召开。2005年的年会在新疆伊宁召开。西部经济欠发达,经济要想上去,教育必须先行。西部发展起来的标准并不是简单的凭借考取了多少大学生来判断,更重要的是为西部发展留住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教育的关键在于素质教育,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主张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为当地的发展留住人才。

  记者:请您具体谈谈上述课题的研究成果。

  詹:我们的课题研究涉及七个教育学段,即:幼儿教育阶段、小学教育阶段、初中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中等职业教育阶段、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大学教育阶段。

  经过十年的努力,我们在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百个实验区、千所实验学校,有万名教师、百万学生参与了课题研究与实验。实验校大都树立了科研兴校、德育为首、育人为先的办学理念,德育工作也由盲目性、随意性上升到科学性、规范性,从而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从研究成果上来讲,我们研究编写了从幼儿园到大学七个学段的《德育》系列实验读本(18册),成长册(18册),《当代家长》(34册),《好孩子·好习惯》(8册),《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中职教材3册),《思想道德修养》(高职教材4册),《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高校教材4册)等系列研究成果,为中央和教育部的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九五”结题成果是出版了《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引论》、《总论》、《论文集》、《报告集》四本书,“十五”成果出版了《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导论》、《小学实践导引》、《初中实践导引》、《高中实践导引》、《中职实践导引》、《师范实践导引》《高职实践导引》、《大学实践导引》等八册。在此基础上,我们指导实验校构建校本德育体系。实现了从总论、分论、校本三个层次德育体系的整体构建。10年来,我们培养了100个德育科研名校,100位德育专家,100位德育科研名师,以及100个优秀家长和学生。

  记者: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你们的研究为什么抓住生产力要素中最关键的要素——人的发展。

  詹:通过十年的研究,我们才能畅想21世纪的未来,才能够把和谐德育的思想建筑在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德育工作,一方面关系着学生的品德发展,另一方面也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和学习成绩,直接关系着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要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而不是培养高分低能的人。通过对前几年马加爵等事件进行总结、反思,我们认识到,必须加强德育。有句话说的好: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残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课题研究方式。

  詹:德育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我们课题研究的突出特点是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为决策服务、为实践服务的宗旨,坚持走科研工作者与行政领导和一线教师相结合的道路。我们的研究方法是:以德性论、德育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把理论研究、实验研究、行动研究统一起来。具体做法是课题组成员走向活生生的教育实践,走到学校生活当中,走到广大师生之中。

  “九五”计划以来,我每年平均出差40多趟,足迹遍布全国28个省(区市)。我们的目标是走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00个市,近3000个县。每到一个实验地点,我们都要做报告、考察、听课、开座谈会,与广大师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倡导和研究和谐德育,首先需要课题组内部和谐,更需要课题组与实验区、实验校相互关系的和谐。十年来,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支和谐的德育科研团队,中国伦理学会德育研究会的成立为我们搭建了更加广阔、持久的平台。在“十五”即将结题、“十一五”即将开题的时候,我们有信心为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再立新功。

  背景资料

  詹万生教授几乎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所钟爱的德育科研事业上,倾注在课题研究、实验指导和组织管理上。10年来,他主持召开学术研讨和工作会议180多次,召开全国性课题年会暨大型学术研讨会9次,举办德育教师培训班28期。

  他先后到达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0多个市(区、县)实验区参观考察,指导课题研究与实验,并做学术报告200多场,直接培训德育教师10万多人次,行程约40万公里。

  詹万生小档案

  詹万生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访问学者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学校教育研究部主任。现任中国伦理学会德育研究会理事长。

  研究方向与特色:研究领域是德育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研究。研究方向是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特色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为决策服务、为实践服务的宗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走科研工作者、行政领导与一线教师相结合的科研道路,创建了德育科研、德育著述、德育杂志、德育网站、德育培训、德育基地六位一体的科研工作格局。

  主持课题与学术观点:“八五”计划期间,主持了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现状调查研究”;“九五”计划期间,主持了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十五”计划期间,主持了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提供了理论参照和实践模式。主要学术观点有:广义理解德育概念,提出了德育内容“五要素说”;系统研究德育体系,提出了“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观点;主张德育文化融合,提出“贯通古今,融会中西,继承借鉴,发展创新”的观点;重视德育实践环节,提出了“建立德育活动课”的观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了“新三中心论”的观点;强调学校、家庭、社会互相结合,提出了“和谐德育论”的观点。

  学术交流与代表著作:15年来,参加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100多次,先后到达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0多个基层单位讲学或指导德育科研。

  在各类报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独著和主编的著作50余部(套),曾主编《中国德育》杂志100多期,现主编《新德育》杂志;曾主管“中国德育”网站(http://www.chinamoraledu.com)现主管“新德育”网站(www.xindeyu.com)。代表作有《中国德育全书》、《德育新论》、《中国传统人生哲学》、《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引论》、《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导论》等。

  主要社会兼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德育学科组成员,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德育专业委员会、高校德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清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兼职研究员,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教委特聘德育咨询专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